第1118章大明朝的威慑平衡?(第一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夫之在他的《大明阶级史》这样记录了关于“太子案”。
  他写道:太子案的起因是日益崛起的资产阶级一次野心勃勃的权力阴谋,这件事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揭露了资本家对官僚的腐化。
  但王夫之随即又写道:太子案中,皇帝在国朝建立了一种新的威慑平衡,既在朝廷的主控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威慑,大游行,让资本家第一次尝试到了除了朝廷以外的第二种力量。
  这种力量如同汪洋大海一样,一旦他们爆发,资本家们将束手无策。
  难道大明进入了威慑纪元?
  不管怎么说,王夫之的这一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这也的确是张凡想要看到的局面。
  七月三十日,一群人被押送到北京城郊外法场的路上。
  为首的陈志在临行前大声笑道:“哈哈哈!我们是杀不完的!迟早有一天,后继者,会推翻暴君!”
  “我们为自由而战!”
  “终有一天,我们会取得胜利!”
  他说得慷慨激昂,但换来的却是剩饭剩菜。
  正午时候,陈志等一众人,被押送到郊外刑场,枪决。
  随着枪声响起来,这些人倒在地上。
  太子案似乎随着太子被废,就已经终结了。
  然而,它的影响却还没有结束,或者说,随着陈志等人被枪决,后续影响才刚刚开始。
  因为朝廷在接下来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清查,清查对象主要是当地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
  大多数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地方上的商人勾结起来,形成垄断型产业链。
  当钱和权绑在一起后,将是一种恐怖的资源型垄断。
  于是,以李自成为首的廉政督察总府,以北京为中心,在各省成立了直属于北京的专案小组,分散下去,开始调查。
  这种专案小组,不受地方巡抚衙门、布政使司衙门的管控,不需要向他们汇报。
  背着无线电报,到地方上去,有任何事情,直接给北京发电报,给李自成为首的廉政督察总府各高级官员发电报。
  而且为了加强、加快进程,每个小组规定了必须发日报。
  也就是北京监控核查各省小组每日的工作。
  这是为了防止一些人下去后,立刻被地方腐化。
  而且,也是为了提高监察效率,以便后续做核实。
  例如头一批人去山东省调查,这帮人调查完后,也就抓了一些小虾米。
  北京不满意这个结果,然后派出第二批人调查山东省,第二批人以便调查一边发日报。
  两批人的日报可以对比来看,如果有出路,那肯定是有一批人说谎了。
  这叫过程文档备案。
  在这种模式下,一批批调查组被分派到地方上,开始了雷霆调查行为。
  崇祯二十一年的整个下半年,官场震荡。
  然而,官场震荡还没有人敢反抗,因为这是顺应了民意。
  八月十五日,北京就有5个官员被查。
  分别是顺天府府丞,国土管理司司丞,商务司司丞,市场监督局郎中令,朝阳新区知县。
  他们的罪名要么是受贿,要么是滥用职权牟利。
  当然,这还只是开始。
  进入到九月,山东布政使汪忠桥被查,他是崇祯二十一年,第一个被查的省级大员。
  据说他有两个弟弟,利用他布政使的官职,垄断了青州府的煤矿买卖和制糖业。
  煤炭日益成为民生行业,而制糖业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也开始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物资。
  在过去的时代,只有有钱人才吃得起糖。
  例如在苏杭一带,为什么口味会偏甜?
  因为在古代,那一带的经济发达,制糖业也发达,能吃得起糖,是身份的象征。
  例如某些宴席上,区分这宴席的高端程度,是菜里放了多少糖。
  当然,这对21世纪的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
  就像21世纪的欧洲人也想不通他们的祖先为什么甘愿万里大航海去找香料一样。
  在天启年间,糖是少数贵族官员的奢侈品。
  进入张凡的工业时代,尤其是南洋被收复后,大量的甘蔗被海运运输到内地,制糖业迎来了爆炸式发展。
  糖的供给变多,价格降低,俨然形成了暴利行业。
  而汪忠桥的弟弟垄断的恰恰就是民生行业,当地没有人敢管他们。
  这一次汪忠桥被抓,他的两个弟弟自然也全部被抓。
  不仅如此,他的儿子、女儿也都利用权力,在当地做着大买卖。
  许多朝廷官府投资的生意,本来是招标,品质好的商社上,但这里不一样,几乎好的官府投资生意,都直接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
  据说调查组在查汪家的家产的时候,查出1500万两!
  1500万两是什么概念?
  够普通人不吃不喝打工100万年。
  而且还不止于此,布政使以下的左参政、右参议,还有照磨,全部被查。
  另外地方上的青州府知府也被查。
  随即,南直隶、北直隶、山西省、河南省多地被查出有官员和商人进行交易的案例。
  这大明朝啊,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
  而且朝廷早就建立起了人才储备库,今天谁下台,转身就有人顶上。
  所以,当官的也别拿自己去隐形要挟朝廷说什么没我这里不行。
  那都是扯淡,一批批换都没问题,更别说一个个撸。
  再说了,年轻人进入官场,做梦都想着升官。
  多查一些官员,让老旧的官僚腾出位置来,一是盘活了官僚体系,二是也让年轻人有了更快的晋升通道。
  进入十一月,可不仅仅是内地了,台湾省,南洋,甚至扶桑,都开始搞大侦查。
  十一月三日,台湾省一个郎中令在家中上吊自杀,随后被查出来他与马尼拉的商人有私下巨额交易。
  这一条绳摸下去,就烧到了马尼拉。
  无数官员瑟瑟发抖。
  十一月二十日,广州商务司员外郎跳楼自杀。
  十一月三十日,厦门市舶司主事自杀。
  十二月初五,上海八名官员被调查,档案备录到北京。
  十二月初十,第一批到杭州的调查组回北京,无果,第二批调查组立刻补上。
  十二月二十四日,小年的这一天,杭州府知府落马。
  杭州府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官商勾结,牵扯到好几家远洋贸易商社,甚至浙江首富李顺臣被爆和知府有巨额交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