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进谏!兴农之本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徐卿,这北直隶所辖一众皇庄,种植培育玉米等物,那帮掌庄太监,没有阴奉阳违的吧?”
  朱由校手里拿着那红薯秧苗,看向徐光启说道:“在农科院这边,时下还有什么需求?近期司礼监所呈奏疏,朕发现唯独徐卿没有呈递。
  像西山那边,科研院,医学院,天津等处,都呈递不少奏疏,向朕要人,要银子,唯独你们农科院,仿佛销声匿迹一般。”
  “启禀陛下。”
  徐光启作揖行礼道:“直隶各地皇庄都很配合,不敢有任何贻误,不少事情,都是随遇随解决。
  基本上没有别的需求。
  臣这些时日,主要是往返于各处皇庄,观察、收集、整理所种玉米等物,所以未曾向陛下呈递奏疏。
  臣……”
  朱由校微笑着说道:“那样就好,徐卿所领农科院,关乎我大明的农业根本,朕这心里很重视。
  该怎样忙,就怎样忙,不必在意其他。
  不过有任何需求,要及时呈递奏疏,内廷有司会替你们解决,若是办不好,朕来惩处他们。
  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方式,切实将玉米、红薯、土豆等物,在大明境内推广种植,这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啊。
  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但我们必须要做好。”
  别看徐光启所领农科院,在朝并没太多的关注,甚至许多朝中大臣,都是不清楚这个机构的。
  不过农科院的分量,在朱由校的心里,可一点不比内阁低多少。
  粮食,是一个国朝,一个族群的根。
  若是连基本的口粮,都无法得到解决,那还谈什么发展,还谈什么提升生产力,纯粹是异想天开。
  甚至朱由校所谋诸多部署,都跟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倘若这个根本,都没有办法得到保障,那就别想着谋改了。
  陈经纶这些农科子弟,听闻天子所讲之言,一个个都露出激动的神情,对待农科院的重视,天子是真情表露。
  “请陛下放心,臣定会竭尽所能,将此事做好的。”
  徐光启神情郑重道:“五年不成,就用十年,叫大明各地的百姓,都能切实看到,通过一些调整和改变。
  按照农科院的方式,去分季种植农作物,肯定能叫他们丰产的,叫他们的日子,能过得更好。
  涉及到农业种植,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哪怕是陛下,也应有足够的耐心。
  毕竟这牵扯到很多,尤其是国朝所定田赋……”
  朱由校认真听取着徐光启所讲,甚至到最后,都跟着徐光启的脚步,向一处农田缓步走去。
  牵扯到农业种植,特别是逐步调整农业构架,这可不是随便几句话,就能轻易拍板定下的。
  朱由校若是真敢那般做,那要不了两年,大明境内就将爆发粮食荒,毕竟强制性推广种植,必然会破坏很多,所造成的后果和代价,绝非大明所能承受的。
  毕竟大明的农业种植,除了小麦、水稻以外,还有棉花、大豆等农作物,尤其是江南诸省,还有桑田等作物。
  以农为主的大明,上述这些农作物,可都牵扯诸多领域,尤其是赋税这一块。
  “该如何去做,徐卿多多去想。”
  朱由校边走边说道:“朕先前就说过,专业的事情,应有专业的人去做,门外汉不能瞎掺和,乱指挥。
  对于玉米、红薯、土豆等物,不管是小规模培育种植,还是后续大规模推广种植,朕都有充分的耐心。
  凡事都没有一蹴而就的。
  倘若你们农科院,能将这件事情做好,让大明治下免受饥荒侵扰,那必将是件功德无量的丰功伟绩。”
  “这些都是臣等的最高追求。”
  徐光启眼中掠过精芒,开口道:“能叫大明治下的百姓,人人都能吃饱肚子,那将会是怎样的盛世啊。
  不过陛下,在臣往返各地时,发现在北直隶治下,对待河道水利,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隐患。
  水利灌溉,一向是农业种植的重要所在。
  现在直隶各地皇庄,所种植的玉米等物,长势是很不错的,下一步,臣打算能先在北直隶治下,试行规模种植玉米等物。
  只是河道水利……”
  听徐光启讲到这里,随行的陈经纶等一众农科子弟,都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显然对待这件事情,他们都有所担心。
  “水利设施的整顿修建啊。”
  看见众人的反应,朱由校双眼微眯,停下脚步,“这件事情,朕心里是清楚的,也一直在想着,怎样更好的解决。
  既然徐卿这边,有试行规模种植的谋划,那在此之前,朕肯定会解决此事的。
  毕竟水利灌溉,本就是农业根本。
  再者言这个水利设施的建设,还关系到防涝、防灾的事宜,朕通过御览诸多案牍,发现近些年来,大明境内的灾情,渐渐多了。”
  治理幅员辽阔的大明,向来就是做这件事情,会牵扯到别的事情。
  想要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事情,都逐一的进行解决,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像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绝大多数的大明官员,是不愿意去过多触碰的,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与其得罪一群人,那为何不务虚呢?
  这也是空谈误国的积极土壤。
  相较于依托小农经济体系,而筹建起来的一应衙署,朱由校的内心深处,并不是很满意的。
  就好像什么都管了,但是却没有彻底管到位。
  若是在明初或明中时期,不想改变,那就不改变吧,毕竟处在承平时期,一切都是能相对解决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处在这等风口浪尖之下,还身处大航海时代,倘若不能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地进行谋改的话,那大明江山迟早就会倾覆。
  跳不出历史周期性的轨迹,那依托小农经济的新政,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www.ahfgb.com
  “陛下说的没错。”
  徐光启点头说道:“相较于地龙翻身这等灾情,朝廷是没有办法预防,可是像旱灾,水灾,蝗灾等,都是能进行有效预防的。
  即便上述这些灾情发生,不能彻底杜绝,但至少能削减些影响。
  可是做这些预防的事宜,会牵扯到很多,尤其是官员的政绩,关系到他们的仕途,这使得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
  “!!”
  随驾的魏忠贤、刘若愚、刘文炳、陈光裕这些太监和勋戚,骤然听闻徐光启所讲,那一个个都脸色微变。
  娘的。
  还真是什么话,都敢讲出来啊。
  此时的他们,一个个都别过脑袋,就装作没有听见。
  “呵呵~我大明啊,若是能多些像卿家这等务实肯干的贤臣,那也不至于会这般。”
  朱由校微笑着说道:“不过像这些话,卿家不必呈递奏疏,朕心中有数,知道该怎样解决。
  水利设施的建设,卿家就不必多忧愁了,朕来解决,这不单单是为了农业,也更是为我大明。”
  在大明的朝堂上,地方上,从来都不缺少正直敢言之辈,怎奈在原有时间线上,这些务实肯干的人才,都没有好的下场。
  所造成这一趋势的根本原有,就在于所谓的党争,风气坏了,什么都跟着坏了。
  好在这一切,都在朱由校的谋划下,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像徐光启这些人才,也不会再经历那些凄惨命运。
  大明,终究是要走出去的!!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ahfgb.com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趣÷阁趣鸽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第一帝更新,第一百一十三章:进谏!兴农之本免费阅读。www.ahfgb.com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