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辩奴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太子今日做了何事?”
  李世民斜倚床边,颇为好奇道。
  “殿下他的孝顺堪称天下表率。”
  来福由衷的赞叹了一句,后又带着深深地崇敬道:“太上皇龙体欠安,殿下他时刻牵挂,端阳节时亲手包上了许多草本馅的粽子,又亲自送到大明宫与太上皇一同用膳。”
  “哦?草本馅?”李世民疑惑。
  “就是粽子里,包的是人参、鹿茸等补品。”来福解释道,又担心李世民没吃过,补了一句:“不过应该很好吃,听说后来太上皇边吃边流泪呢。”
  酸了。
  李世民酸了。
  倒不是他吃不起这人参鹿茸,完全是没被李承乾这么记挂过。
  太上皇,还是有福之人啊。
  难怪会如此急切的想让李承乾重回朝堂,甚至不惜答应自己去九龙宫避暑。
  李世民心中感叹。
  “对了,青雀呢,他又做什么了?”
  李世民突然想起这段时间应该是李泰陪伴李渊身旁,顿时有些好奇的问道。
  来福有些支吾道:“越王殿下他......”
  “到底怎么了?青雀自幼聪慧,该不比太子差吧。”李世民很自信。
  “越王殿下被太上皇揍了。”来福眨了眨眼,道。
  李世民:???
  朕的爱子也有人敢揍?
  哦,是太上皇啊,那没事了。
  李世民摆摆手,状如无意道:“不过是长辈的教导罢了,说揍不合适。”
  “对了,明日让太子进宫。”
  “是,陛下。”
  在朝堂更加稳定与自身那小小的面子上,李世民选择了前者。
  起居郎,必须得安排上了。
  九成宫,也可早做准备。
  .
  次日清晨。
  李承乾起了个大早,换上衣服后就坐在正厅静等。
  说实在话,他心里有些忐忑。
  虽然定下的策略以刺激为主,让无欲无求的李渊变为有欲有求。
  但他也怕,怕这老头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怎么办?
  若是这次不成功,下次怕是还要加大力度才行。
  好在很快他就得到了被宣进宫的消息。
  一个时辰后,甘露殿。
  李承乾孤零零站在殿内,眼神好几次飘向一旁的矮凳,但一直没听见李世民赐座的声音。
  想坐,不敢坐。
  “近来在宫庄过得如何?”高台上,李世民沉声发问。
  李承乾拱手答道:“日夜练兵,收益良多。”
  “你练兵能有什么收益。”李世民表情不屑,言道:“朕是指你在宫庄也算与部分百姓接触了,可有何感触?”
  “当然有。”
  李承乾毫不犹豫的点头,接着道:“自从孩儿出宫,多数时间待在宫庄内,接触大多也都为官籍奴婢。”
  “就这一点,在孩儿看来,便是极大的浪费。”
  官籍奴婢招你了?
  还浪费,小屁孩子懂个啥咧。
  李世民撇撇嘴道:“那你说来听听,到底怎么浪费了?”
  李承乾笑了。
  六十多章,终于有自己秀一秀后世经验的机会。
  李世民要是再不问,怕是都要过期了。
  轻咳两声,李承乾从容自若道:“阿耶曾说过,君者,舟也;人者,水也。可见对百姓的重视。”
  “而纵观阿耶多年的为政举措,皆是以百姓为先,以华夏文明为先。”
  “贞观元年至贞观三年,天灾不断,阿耶挺身而出,下罪己诏食蝗虫而安民心。”
  “贞观四年,全年死刑囚犯不过29人。贞观五年,定下判决死罪,要在两日内五次申奏的条例。贞观七年,阿耶准许290名死刑囚犯归家办理后事,当年秋天,这290个囚犯全部返还,无一逃亡。”
  这一通夸赞,直接让李世民脸上换了颜色。
  这些事情也都是后世史书上所记载的,但李承乾穿越而来并未主动去印证。
  没有别的理由,单纯只是不愿恶意揣测,
  世界上黑暗的事情不少了,自己为何还不放过自己?
  凡是好事,我信。
  不好的事,我尝试去理解。
  这,便是李承乾的观点。
  不过显然古话说得好,欲扬先抑,那么欲抑自然也要先扬。
  让自家老爹爽了一会儿,李承乾沉吟道:“但阿耶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李世民挑眉,道:“奴婢?”
  “对。”
  李承乾重重点头,掰着手指继续道:“人,才是我大唐最为宝贵的财富。”
  “其他的金银粮食等财富,全都是人带来的。若没有了人,则一切都是空谈。”
  “以人为本,方能强大我盛世大唐。”
  “阿耶也说过,国以人为本,但为何不将那些闲置的奴婢利用起来,给他们更好的待遇,让国家更快发展?”
  以人为本?
  给奴婢更好的待遇?
  李世民脸色顿时似笑非笑,但心中确实感慨太子长大了不少。
  只是把目光放在奴婢身上,却还是年轻了点。
  略微沉吟片刻,他开口道:“承乾,你可知如今大唐有多少人口?”
  李承乾眼也不眨,道:“户约二百八十万,口约一千万。”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大致数据,他记得极为清楚。
  甚至他还能拍着胸脯讲,到高宗年间就是三百八十万户,鼎盛时的玄宗天宝年间,可达到九百万户,人口六千万还多。
  “非也。”
  李世民却是摇了摇头,道:“据朕猜测,时至今日大唐至少一千八百万口。”
  猜测?
  至少?
  这两个词,让李承乾心头一跳。
  莫名升起一种装比不成反被C的不祥之感。
  “还请阿耶明示。”李承乾拱手道。
  李世民笑了笑,细心教导:“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这句话承乾可能理解?”
  李承乾飞速点头,这是李世民在今年年初时说过的话。
  意思很简单,就是强调君主的作用是安稳百姓,心存百姓。
  见李承乾点头,李世民又道:“前朝盛极之时,户约九百万,口四千六百万,为何初唐人口能少八成?”
  对啊。
  李承乾眼睑半阖,想到了忽视的点。
  隋朝人口是四千六百万,但唐朝初建时却只有八百万人。
  整整少了8.3成人口,可能吗?
  PS:感谢不破孤夜的月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