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391、步骘融入,徐庶忆过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91章391、步骘融入,徐庶忆过往
  听到步骘前面的话,石韬、孟建、崔钧等人相顾失笑,觉得步骘也不过如此。
  可听完后,他们彼此面面相觑,真不知道步骘为何敢这般在大喘气?
  合着你说服不了?
  你家主公就可以了?
  这是哪门子的自信?
  一时间,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尴尬起来。
  而在这时,身为主人的庞德公捋了捋胡须,笑着打个圆场,缓解尴尬道:
  “孔明,若我没记错的话,你和元直来信分别提到过。
  元直曾在江夏办事,捡到一只华亭侯留书的飞灯——德衡灯。
  此前,华亭侯还曾托人,给孔明你寄了一封信,请你出仕?”
  “呃,先生,您不说孔明都快忘了。
  州平兄、公威、广元,你们不是一直好奇,这会飞的德衡灯是谁发明的吗?
  亮只知道跟华亭侯有关,如今子山兄当面,还请子山兄为吾等解惑,可好?”
  闻言,诸葛亮羽扇微顿,他只字不提,刘枫给他写信请他出仕的事情。
  反而岔开话题,把众人的兴趣引导到了德衡灯上面来。
  步骘感激的看着庞德公,和诸葛亮二人,这事他知道。
  当时,他和徐奕徐宣回庐江后,刘晔就跟他提到过这东西。
  只不过,他当时没太在意,哪曾想,德衡灯被诸葛亮等人得到了。
  他想了想道:“那真的很巧很有缘分呐,德衡灯是扶风马钧马博士和吾主一起发明的灯,思路是吾主提供。
  而具体落实测试实验各种材料,全都是马博士一手操办的……”
  当下,步骘就把他知道的,一五一十的跟诸葛亮等人,一一说了起来。
  逐渐的不限于华亭侯刘枫的话题,而是聊起了天文地理,步骘一般不说话,但往往一针见血。
  此刻的步骘,也不再把自己局限于,只想把这些人,招揽回庐江,而是真心的交友。
  真心,往往最能动人心。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在这期间,彼此开始互相真正的认识起来。
  此刻,庞德公府前,有了风流雅士,坐而论天下的意境了。
  而步骘,也在这一刻,打入了荆州的名士圈子。
  还别说,这样不刻意,不做作。
  真心实意下,每个人,也都愿意和步骘这样有才干的人交谈。
  尤其是石韬和孟建,了解到步骘出使过曹操,还见过曹操当面。
  这两个人,就显得越发的热切起来,也更愿意跟步骘交流了。
  步骘知道二人的想法,也没有隐瞒,把出使面见曹操的情形,和接王祥父母回来的等等经历,都说了出来。
  顿时,石韬和孟建二人赞不绝口,他们佩服曹操的魄力,果决,敢于舍弃一郡之地,这种磅礴大气!
  他们想要回家乡造福一方,就肯定是要投在曹操帐下,曹操越英明,他们的能力才能得到发挥。
  关注最多的当然是曹操一些作为。
  不同与他们二人,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却注意到,步骘出使前一个细节,那就是刘枫的谋划,在步骘出使许都前的准备。
  虽然没有用的到,但细微之处,可以见到华亭侯心思缜密,尤其是给了步骘一个锦囊妙计,更是教诸葛亮眼前一亮。
  在诸葛亮看来,这个方式很不错,以后他若是出仕了,也要这样干。
  而庞统却注意到,刘枫为了保全步骘性命,一个锦囊妙计,损自己威严,也要保全下属行为,令他佩服不已。
  这一刻,他愈发觉得,或许庐江之行,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徐庶却从步骘的口中,看到了一个孝,为了王祥无后顾之忧,不远数千里,护送下属父母团圆,一家人其乐融融。
  他对孝最为感慨万千,他想起以往,他真名教:单福,不教徐庶,年轻时,见到有人被恶霸欺凌,他一怒,为人报仇,身陷囫囵,不说其名。
  当地百姓,念他行侠仗义,除去恶霸,无人出面指认。
  他的朋友,想尽办法上下打点,将他救出,他被救后,改名换姓——徐庶。
  回到家里,他母亲对他说:“幸得列祖列宗保佑,吾儿平安无事。
  儿啊,不是为娘说你啊,惩凶除恶没有错,是好事儿。
  可天下祸害那么多,你能除的过来吗?
  若是你有个三长两短,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教为娘怎么活啊?
  又怎么跟单家列祖列宗交代啊?”
  这件事,教他越加孝顺。
  同时,也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
  汉室日渐腐朽,天下害虫,极其多也。
  单纯的靠个人武力,只能铲除小恶,是行不通的,他决定弃武从文,到学馆求学。
  学馆里的同学们,知道他以武犯禁,无人与他结交,他也不在意,我行我素,孜孜不倦的学习。
  他勤奋好学,为人忠厚诚恳,宽容豁达,很快就赢得同学们的谅解,也和同郡的石韬志趣相投,结识好友。
  初平年间,董卓专政,天下动乱,中原群雄并起,混战连绵。
  他和石韬举家南迁避难荆州。
  说来也巧,他来荆州数年,先后认识了崔州平、孟公威。
  而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相识。
  还要从兴平二年说起。
  那年有一天,徐庶闲来无事,本想约上好友,但他们都有事。
  便独自带着一壶酒,乘船泛舟,因庞德公弹琴声吸引。
  当时,在同样的树下,同样的石台前,庞德公演奏琴曲。
  他来时,琴曲演奏完了,恰逢庞德公读书,教授诸葛亮和庞统二人。
  他情不自禁的席坐一旁,静静的听完庞德公的读书后,他恭敬的向着庞德公称道:“先生,可否让在下随您学习?”
  而庞德公笑道:“可也。
  但不用称我先生,我们可以一起读书,同道友人。”
  那是,他跟庞德公和诸葛亮庞统二人,第一次见面。
  彼时,庞统十六岁,诸葛亮十四岁。
  那一年,诸葛亮是刚跟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便跟庞德公读书。
  徐庶逐渐的跟诸葛亮和庞统打交道,就越佩服,他跟相交好友每每对诸葛亮和庞统,赞叹佩服不已。
  也通过他,渐渐的石韬、孟建、崔钧融入这个圈子里。
  只不过,那时候的庞统朴实,看起来不聪明,就石韬和徐庶耐着性子和其交谈。
  就像庞统自己说的那样,他和徐庶石韬,交情最深。
  而庞统和孟建、崔钧确实交情浅薄。
  但,那是相对和徐庶石韬比较而言。
  却也不是庞统跟步骘自谦的那样,只有数面之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