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大航海时代的残酷竞争(第一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竺就是印度。
  印度在大航海时代是什么地位呢?
  印度在大航海时代是一块巨型肥肉。
  不是说印度有多发达,而是一些其他的原因。
  一、当年亚历山大东征,最远打到印度,之后在欧洲一直流传着印度遍地是黄金和香料的传说。
  二、中世纪欧洲世界,流传着另一个传说,说上帝派他的使者前往印度,将印度基督化,成为一个遥远的基督世界。
  所以达伽马上岸后说了一句:我为基督和香料而来。
  荷兰人在搞大航海准备工作的时候,干脆就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可不是指东方的印度公司啊。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面还有荷兰西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是指经营以印度为分界线以东的所有贸易,包括了东南亚、亚洲所有。
  西印度公司当然是指经营以印度为分界线以西的所有贸易,例如阿拉伯、红海、非洲、美洲等等,都在荷兰西印度公司的经营中。
  那么为什么又来了。
  欧洲为什么以印度为分界线?
  翻开地图看看,看看大海和陆地的分布格局,你就会发现,印度这个鸟地方,在海洋时代的位置真是太特么好了。
  它在亚洲和欧非之间,是许多从西方到东方,东方到西方的船只,都需要停靠的地方。
  要不然漫长的海洋航线实在煎熬,所以印度成了远洋航行的补给站。
  再想想,印度最南端的斯里兰卡就是被葡萄牙人占领了的,最先开始殖民时代的这批人,肯定是先占领最好的地方。
  后来,英国崛起,为何那么重视印度?
  因为在风帆时代,由于航海工具的限制,它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好了啊!
  可惜,20世纪后,阿三自己不争气。
  英国人离开阿三的时候,还是留了许多资产的,比新中国建国的时候要富裕得多,后来却被新中国吊起来打。
  这是单纯的印度的优势。
  那它这种地理优势,在21世纪的航线中也没有多大凸显啊?你该不会在忽悠我吧?
  21世纪的船不需要沿途补给,从亚洲到欧洲没什么压力。
  但风帆时代,甚至蒸汽船时代,远洋航行都是需要中途补给的。
  很显然,张凡是看中了印度优势。
  一、地理优势。
  印度作为大明朝全面渗透西方的第一个桥头堡,是必须要掌握在朝廷手中的。
  例如接下来,明军越过马六甲,遇到了奥斯曼的海军,会不会打起来?
  遇到荷兰西印度公司的海军会不会打起来?
  西班牙在印度以西的势力还很强,会不会打起来?
  再例如,埃及这样的地中海战略桥头堡,要不要拿下来?
  毕竟,要对欧洲进行商品倾销,得有最安全的航道保驾护航啊!
  最安全的航道是怎么来的?
  指望别人拱手让来吗?
  那必须得用火炮打出来!
  二、气候环境优势。
  有这样一个数据,21世纪,印度的耕地面积是中国的三倍,而且是一年三熟!
  这自然条件好不好?
  好爆了!
  但印度玩出了什么局面?
  印度的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所以啊,这么好的地方,真是被那里的人白白浪费了。
  如果,拿下印度,大明朝的粮食产量,棉花产量,还会暴涨!
  这里又说回古代王朝更替的一个规律:人口发展到生产力的极限,分配机制出问题,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造反。
  一句话:资源不够,分配不均。
  大明朝现在是2亿多人,再过十几年,可能到4亿人了,再过十几年6亿人,8亿人……
  到时候,如果生产力还没有达到21世纪,怎么养活那么多人?
  张凡:所以得让印度、欧洲、非洲、美洲出资源,来替朕养活这么多人啊,并且还要让这么多人活得滋润!
  又说到一个国际生存法则:为何鹰酱要和兔子打贸易战?
  这里面涉及到地球内卷问题。
  姓奥的上台后说过一句话,如果中国十几亿人都能过上鹰酱人民的日子,那欧洲人和鹰酱的日子质量都会下滑。
  因为地球资源只有那么多,生产力没有进一步突破,全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缓慢。
  所以,再来看看眼前,张凡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大航海时代,不仅仅是资源掠夺的问题,不仅仅是新版图发现的问题。
  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是先发制人,抢夺文明中心的问题。
  文明中心需要靠生产技术和资源来运转,当你不去发展,别人发展起来,别人会遏制你的发展。
  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战略停止在马六甲就满足了?
  满足不了的!
  加入到大航海时代,加入到世界各国纷争中后,不可能偏安一隅的。
  偏安一隅就等着被外来的人强行破开国门吧!
  李岩心中有数,这些大明未来国际大战略,皇帝当然都与他这个首相有讨论过。
  这也是为什么张凡要换一个年轻、激进的首相上台的原因啊!
  因为未来的路,还有很远,走的很难,还有无数比皇太极还要强大的敌人,比南洋的欧洲人还要强大的敌人。
  朝廷上下都在争论是否要收敛军费,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
  李岩看着朱彦霖的眼神有些复杂,他对太子说道:“殿下,在马六甲以西还有广袤的海域,那里有许多国家,还有土地肥沃的国度,如果那里归于朝廷管辖,能进一步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还能种植许多棉花、甘蔗,有砍不完的木材,开采不尽的黄金。”
  “所以,向西发展,是必须的,知道吗?”
  朱慈烺点了点头,说道:“学生知道了。”
  李岩起身,拿过来两张纸,上面有李岩自己出的题目:北京城的人口上限将会是多少?
  他将这个题目交给了两个人,说道:“拿回去好好作答,我给你们长一点时间,一个月之后交给我,你们可以去民间实地考察,也可以动用一些合法的资源去做调查,需要谁配合你们,跟我说,但不准滋事。”
  “学生知道了。”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其实牵扯到经济学、社会学、财务学、管理学,甚至目前的科技生产水平、道路交通、粮食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如果能把这种题目答好了,在分析治国的时候,最基础的一些逻辑知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李岩刚从太子的东宫出来,就被告知要去乾清宫一趟。
  “李相,说是亚齐国的公主到北京了,现在正在乾清宫内陛见圣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