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皇帝的态度,都乖乖上交朝廷(第二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帝又换了一个问题:“成都府还有多少官员的官职是买来的?”
  “这个……臣……臣不知。”
  崇祯没有继续问了,他转身就要离开,身后传来冯任的声音:“陛下,他们已经响应朝廷的号召,卖了许多田地,陛下何苦要将湖泊、山林也收走,如此,天下人都要骂陛下无道昏君!”
  崇祯没有说什么,多说无益。
  之前那么艰难的土改都推行下来了,现在国有化,他有什么好担心的。
  冯任说的这些,不过都是利益集团的垂死挣扎罢了。
  大不了再来一次大清洗!
  除了昭狱后,骆养性道:“陛下,今日有不少人出钱来北镇抚司打探消息。”
  “哦,打探什么消息?”
  “打探冯任的消息,都想知道陛下对冯任的态度。”
  他们为什么迫不及待来打探消息?
  因为手里有矿啊!
  到底现在是主动交出来,还是等待时机呢?
  至少现在没有一个人主动交出来,大家都在等冯任的处理结果。
  也在等第一个交矿的人。
  骆养性又道:“最近几日,三法司官员家也多了一些客人。”
  “只知道了。”
  崇祯面色不变,走了出去,周围都是锦衣卫,一路护送皇帝进宫。
  三法司官员家里突然多了一些客人?
  无非就是利益既得者们想要通过塞钱,将三法司审理冯任的事情搞复杂,最后最好是放人。
  放人了《大明国土管理法》的这第一刀砍不下来,执行者的人心必然会受到影响,后面的阻力当然就大了。
  用崇祯自己的老话:皇帝退一步,他们就前进十步,皇帝退第二步,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
  等回了皇宫后,崇祯对方正化道:“你去给三法司主审的官员传话,明日出结果,两个人的人头挂在朝阳门外。”
  “是!”
  “在敦促阎鸣泰,涉及此案的地方犯人,一律斩立决,不得有任何耽搁。”
  “是!”
  你们不是要看朕的态度么?
  朕的态度很明确!
  傍晚,新乐伯刘文柄便到了驸马巩永固的府邸。
  这二人可是明末出了名的好基友,北京城破的时候,俩人双双自杀。
  刘文柄是皇帝的表弟,巩永固是皇帝的妹夫,都是皇亲国戚。
  “巩兄,速速交出顺天府的矿产吧,我听闻,陛下要杀冯任和孙之庆。”
  巩永固一听,连忙道:“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做不得假,是方中官刚才派人传话跟我说的。”
  “可是……”
  巩永固舍不得啊,他在顺天府有两个矿场,在山东也有一个,每年进账6000多两白银(约450万元)。
  现在突然就要上交给朝廷,这岂不是亏大了。
  “还有,上面还在查盐引和茶引的事。”
  “你的呢?”
  刘文柄道:“我打算上交了,已经派人去国土管理部了。”
  “不甘心啊!”巩永固道,“孔有德、耿仲明他们呢?”
  “他们我不清楚。”
  巩永固犹豫了一下,连忙道:“走,去国土管理部走一趟。”
  傍晚时分,国土管理部的官员正要下班回家了,两人到了。
  到之后,心一横,将矿产的信息全部登记了一遍。
  当天晚上,正在用显微镜观察东西的崇祯,突然听王承恩说有两个勋贵把自己的矿产交出来了。
  一听说是巩永固和刘文柄,崇祯笑了笑道:“他二人倒是识趣,朕也不是那么无情的人,只要愿意归化给朝廷,以前的事,朕都可以一趣÷阁勾销。”
  第二日,巩永固和刘文柄将私占的矿产归还给朝廷一事,就被皇帝拿出来在百官面前当面表扬了一顿。
  也正是在第二天,三法司的审理结果也出来了。
  大家完全没有想到这么快,还没有反应过来,朝阳门那里就挂了两颗人头。
  一颗是冯任的,一颗是孙之庆的。
  罪名也定好了:
  一、贿赂内阁大臣。
  二、草菅人命。
  三、私占朝廷矿产。
  四、以权谋私,私售盐引和茶引。
  这下将北京城有矿的官员和勋贵们都吓到了。
  于是出现了一个什么情况呢?
  当天,大明国土管理部的衙门门口,就排了一长条队。
  半个月后,崇祯收到了一份总汇奏表。
  好家伙,这有矿的官员,竟然多达近百人。
  大明朝还真是地大物博,各地的矿产,无论是煤矿还是铁矿,都有被占的。
  明末的各种放飞自我,简直是辣眼睛。
  那驸马巩永固在历史上的名声是颇好的,连他有占了三座,还曾经因为抢资源和别人斗起来了。
  这些都是过去式了,既然都愿意交出来,事情就好解决了。
  崇祯再一看,居然还发现了孔有德、耿仲明、毛承禄的名字。
  这二人原本在皮岛跟着毛文龙混。
  后来张凡为了避免皮岛和辽东军的矛盾,就以封侯的名义,将毛承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给连哄带骗到了北京,也给了爵位。
  没想到这才来北京短短两三年,就有矿了。
  这几人不愧是跟着毛文龙混的,手脚利索得狠!
  不过毛承禄、孔有德、耿仲明这三人也就各有一座而已,都归还回来了。
  归还回来之后也很简单,一部分朝廷自己开采,由刚刚成立的钢铁局去开采。
  一部分就由商务部对民间招商,就像盐引和茶引一样的模式,给你个凭据,你才能开采,要交矿税。
  如此,即增加了朝廷收入,还可以监控到是谁在开采那座山。
  九月十五日,深秋的北京郊外,更加安静。
  崇祯带着一批人,出了北京城,一路朝东面飞骋。
  顺天府最大的铁矿是在遵化,朝廷也在遵化设立了冶铁厂。
  以前工部的军器监制作兵器需要的铁,一部分就是从遵化运过来的。
  崇祯是想着来此处查看一番。
  现在钢铁的供应量是明显不足。
  这几年仗打得太多,火炮、火枪、铠甲、刀剑都需要大量钢铁。
  而且朝廷还在不断扩充军力,未来需要的更多。
  这半个月来,《大明国土管理法》已经在顺天府的报纸上轮番轰炸了,官员们一个个都乖乖的交出来。
  其中遵化的就很多已经交上来了。
  遵化离京师也就两百里地,过了蓟镇就到了。
  第二天上午,崇祯离遵化已经非常近。
  刚好路过一座小山林,听到轰的一声。
  周围的锦衣卫和御林卫立刻警惕起来。
  锦衣卫前去查探,很快就回来了。
  “陛下,前面有人用火药开山。”
  “用火药开山?”崇祯微微一怔,“是什么人?”
  “说是遵义的一个大户。”
  崇祯疑惑起来,这不可能这么快就有商人拿到朝廷的开矿凭证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