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清江督造船厂(第一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南方调度粮食,是无法避免的,哪怕是以后,也必然如此。
  这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局面,南方一年两熟,广东一带一年三熟,这都是自然的馈赠。
  除非将辽东打下来,然后大力开发北大荒。
  但那时需要时间的。
  崇祯并不反对从南方调度粮食,但必须放置严重依赖一方的局面。
  大明朝的交通运输便是过于依赖大运河了。
  数日之后,崇祯便已经抵达淮阴,也就是清江。
  他一路走的非常低调,并未有扰民,也没有通知沿途的官员,要不然非得搞得鸡飞狗跳不可。
  到淮阴的时候,渡口的船只数量明显多了起来。
  一艘艘河船,停歇在渡口,连成片,看上去颇为壮观。
  远处,河岸边连绵起伏的房屋,一眼望不到尽头。
  那些就是清江督造船厂,河岸边还停歇着不少尚未使用的新船。
  每年清江督造船厂可以造出近500艘各大小船只,以确保京杭大运河的漕运顺畅。
  至于每年也都是要淘汰一批船的,淘汰的船并未有收回,大多被下面的人拖出当废材卖了。
  这边的岸边,穿着单薄的伙计正扛着大包小包,往岸上搬。
  淮阴已经是南直隶的腹地,这里因为靠近扬州,货物明显比山东一带要多得多。
  崇祯站在岸边,看见那些河船,不由得感慨万千。
  大明的造船技术还是比较强的,只是发展方向偏了,清江督造船厂造的船都是河船,而且基本上都是货船。
  这些船要用来组建海军,无疑是痴人说梦。
  而清江督造船厂的模具基本都是按照河船来的,所以要改。
  要改的东西还非常多。
  例如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士兵人数就有12万,每人每个月0.8两的俸禄,一年发的俸禄就要120万两。
  而这些人的真实作用其实微乎其微。
  或者说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这也是一趣÷阁非常庞大的开支。
  而且这些都是劳动力的浪费。
  那么问题来了?
  明知道浪费了不少人力,能不能直接裁掉?
  肯定不能!
  为啥?
  直接裁掉,一是无法拿捏这度,万一影响漕运了,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二是这么多人的就业,无法安置。
  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就算每一个人背后的家庭是6口之家,也牵扯到72万人的生计。
  “走,咱们去造船厂去瞧瞧。”
  崇祯带着人风风火火便往前面的造船厂去了。
  刚到那附近,便被人卫兵拦了下来。
  这里好歹也是朝廷重地,守卫必然严格。
  不过那军官一见崇祯这些人的来头,便知道来历不凡,也不敢得罪,只是道:“敢为这位大人前来清江督造船厂所为何事?”
  “你叫什么名字?”
  那军官思忖了一下,看崇祯说话语气自然流露出一股上位者的威严,也不敢得罪,便客客气气道:“卑职张嵩。”
  “张嵩,我要见这里主事的。”
  “刘大人不在。”
  “不在?他去哪里了?”
  “淮安县现在正在秋收,刘大人去淮安县调度今年的粮税。”
  崇祯道:“这粮税的调度自由漕运衙门的人来负责,他刘玉吉是清江督造船厂的主事,为何会去调度粮税?”
  这清江督造船厂属于工部管辖,那税收原本是户部,现在乃是国税局管辖。
  工部的官员,插手国税局的事,这还能有什么事?
  税收自古便是油水最多的。
  “这卑职却是不得而知。”
  “所正呢,所正可在?”
  “所正……所正也去了淮安县。”
  崇祯眉头皱起来了。
  他记得去年上半年便说是要造海船,工部的图纸也给过来了,结果听袁可立这么一说,才造了一艘海船。
  还以为是有什么为难之处,现在看来,大概不是为难之处,只是不作为罢了。
  “张嵩,你且让开。”
  “大人……”
  “让开。”
  张嵩不敢阻拦,崇祯带着人几十个人一路冲了进去。
  其余人都在外面恭候。
  他刚进去,便听到里面传来欢呼的声音。
  定眼看去,一群人围在一起,在那里摇骰子。
  人还不少,而且密密麻麻有十几桌。
  众人一看来了一批人马,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
  其中一个穿着名贵丝绸的青年男子道:“阁下是哪位啊?”
  崇祯道:“你们这真的是清江督造船厂?”
  那青年男子上下打量崇祯,道:“没错,这里就是清江督造船厂,你谁啊?”
  “你们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在造船么?”
  “我们干什么关你什么事,赶紧出去,这里可是朝廷衙门,你也敢乱闯!”
  其他人也跟着骂起来:“哪里来的,还不赶紧滚出去!”
  骆养性正要带着人上去,被崇祯拦下来。
  崇祯问道:“我来问个事,现在朝廷要造的海船,造得如何?”
  “滚滚滚!别打扰老子赢钱!”
  崇祯放眼瞅去,这里赌博的人,从穿着来看,这些人基本上是小官员。
  毕竟整个清江督造船厂的总人数在5000人以上,需要这些人做管理。
  崇祯这下算是清楚,为啥一年搞了一艘海船出来了,敢情就是根本消极怠工。
  他也不再多说什么,带着人转身便离开。
  “这人是谁,该不会是南京过来的官员吧,我最近听说洪督师派人在各地核查,还有廉政督察府的曹大人也派了一些官员下来了。”
  “怕个屁啊!上面都塞钱了,而且咱们也没有做什么!”
  “就是!”
  “那海船的事……”
  “都闭嘴,谁都不许提海船之事!”那青年男子说道。
  这海船之事自然不是他们能决定的,这事之所以拖下去,是另外一个人发了话的。
  此时,崇祯一路出来后,看着那张嵩道:“你对造船之事可有了解?”
  “卑职只负责守卫,对造船之事不甚了解。”
  “那海船之事你可有听过?”
  “这倒是听过,去年的时候有听人说过,不过造了一艘,便喊停了,据说是南京工部那边喊停的。”
  “南京工部?”
  这倒也是,这淮安属于南直隶,自然也是在南京工部的管辖范围。
  而徐光启他们最多也就是提供了图纸,至于具体的执行和管理都是南京工部。
  可问题就出现在,执行过程中,执行缓慢,却没有一个人汇报上来,直到最近皇帝才知道。
  而南直隶各大小事务最近一个月都在陆陆续续交接,南京城的六部是直接取消了的。
  以后这清江督造船厂会只属于北京工部。
  “你可知道是谁喊停的?”
  “这个卑职不得而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