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沿海之患(第二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陛下恕罪,是臣办事不利。”
  骆养性深吸了一口气,让人拿了一碗食用盐上来。
  然后让人将这些食用盐往冯英的伤口上撒。
  锦衣卫撒得很仔细,每一处伤口都撒。
  很快,冯英的惨叫几乎便得绝望起来,表情扭曲,痛苦万分。
  伤口撒盐这种事,别看描述得没啥,而且看起来似乎也没啥,但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
  食用盐可以大量吸收水分,破坏伤口细胞结构,导致局部水肿加剧,压迫神经。
  这个时候会感到疼痛加剧万倍,疼得让人想死。
  冯英就是这样。
  不知道能不能说冯英太幼稚,或者说他根本不了解皇帝。
  他现在什么身份,有资格谈条件?
  “陛下!饶了臣吧!臣都说!”
  崇祯示意了一下,锦衣卫才向冯英倒了几盆清水,将他伤口处的盐都冲干净。
  很快,疼痛感开始慢慢减弱。
  崇祯就在一边喝茶,一边看袁可立汇报上来的关于当时抓获冯英等人的报告。
  等冯英的疼痛感大大减弱之后,整个人近乎虚脱,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
  “燧发枪是从哪里得到的?”崇祯冷着脸,压低声音问道。
  “是刘建德托人从北京买的。”
  “买的?找谁买?”
  “臣不得而知。”
  崇祯看着骆养性:“刘建德呢?”
  “在隔壁监狱。”
  “带过来。”
  “是!”
  不多时,刘建德就被带了过去。
  刘建德被打得更惨,像一条死狗趴在那里。
  崇祯也不多废话:“燧发枪找谁买的?”
  刘建德沉默片刻,道:“草民也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是对方找到的草民。”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问到这里,意味着线索已经断了。
  他一只手放在椅子的手把上,五根手指来回敲打着。
  所有人沉默,没有人敢说话。
  “你们是打算将燧发枪和图纸带到辽东建奴那里去?”
  继续沉默,冯英不敢说话,刘建德也不敢说话。
  “说!”
  冯英颤颤惊惊道:“陛下,臣等……”
  “是拿着燧发枪和图纸,去找皇太极博个官?”
  冯英依然沉默,他吓得不敢发声。
  崇祯面带微笑,语气平和起来:“你难道不知道,皇太极已经拿到燧发枪的图纸了?”
  “这……”
  “你们以为把燧发枪给皇太极,他就能庇护你们?”
  “五年,朕最多只需要五年,五年朕就能平了辽东!”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臣等都是一时糊涂,臣等有重要的事情要跟陛下说!”
  “哦,对了,你刚才说有重要的事情跟朕说,是何事?”
  “是黄锦和许宏纲的去处。”
  崇祯立刻就来了兴趣。
  “他们二人现在何处?”
  “他们二人现在杭州,与周可言一起。”
  崇祯道:“这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情报,卢象升已经进入浙江省,两个月之内,浙江省将会彻底平息。”
  “陛下,周可言有红夷大炮。”
  崇祯沉默片刻,没错,这一点的确说到他的心坎儿上了。
  在卢象升和洪承畴的战报里都提到了当晚的情况。
  叛军突然出现红夷大炮,差点打得天雄军措手不及。
  红夷大炮的威力自不必多说。
  而红夷大炮来自葡萄牙人。
  “说下去。”
  “周可言出身福建,福建沿海海盗猖獗,周可言与诸多海盗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红夷大炮就是海盗从弗朗机人手中购买,大肆铸造而来。”
  “继续。”
  “这些年,周可言不仅仅与海盗关系密切,与日本人和西夷人来往甚密,在台湾一带甚至有大量的走私生意,陛下当立刻抓住周可言,否则他必然会逃出海,届时陛下便无法再抓到此人。”
  “他背后还有谁?”
  “与东南郑家也有往来。”
  崇祯沉默片刻,才站起来,随后突然笑起来:“你以为你如此便可以挑拨朕与郑芝龙的关系?”
  “郑芝龙投效朝廷,并无二心,朕对他是绝对信任的!”
  “来人!”崇祯历喝一声,“将这些反贼收押起来,明日拖到城外凌迟!”
  “陛下!陛下饶命!陛下……”
  说完,崇祯转身便离开。
  郑芝龙在历史上,虽然算不上忠臣,最后投降了满清,但他在崇祯元年投效朝廷后,绝对没有叛乱。
  他也绝对不会叛乱。
  郑芝龙有野心,但他的野心仅限于升官加爵。
  不过,他作为东南海上枭雄,手中势力极大,对地方的影响也非常大。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郑芝龙是东方海域的霸主。
  他在海上的影响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葡萄牙人,甚至荷兰人,都和他有着很深的关系。
  而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在东南沿海一带做生意,也都是要和他搞好关系的。
  崇祯肯定是要对郑芝龙动手的,朝廷怎么会允许在东南沿海有如此强大的一个势力,脱离于朝廷的掌控呢?
  但是郑芝龙现在毕竟是朝廷命官,还是崇祯亲自加封的。
  要动他,自然不是杀,而是让他乖乖交出手里的一切,以后老老实实做大明朝的一个官员。
  现在,正好有一个理由。
  先直接解决周可言,以周可言为切入点。
  离开镇抚司衙门后,崇祯一路回了乾清宫。
  第二日,冯英等人便被拖到北京城外,开始凌迟。
  十天后,考察完整个顺天府新学实情的孔贞运,回到了北京,并且进宫面见了皇帝,并且上了一份奏疏,阐明了他对新学在南直隶实际执行的一些看法。
  崇祯认认真真看完后,就说了一句话:“大胆去做,你需要多少人,从北京抽调过去,按照正常流程调人便是,朕全力支持你。”
  “陛下,臣还有一事。”
  “什么事?”
  “陛下所说的文言文和白话文,臣倒是以为读书人,当全部以文言文为主,白话文实乃等大雅之堂。”
  其实古代没有所谓的文言文和白话文这种说法,这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区分。
  这种概念是张凡在他的新学战略里提出来的,并且汇编成了《中华之才》一本书。
  这本书里明确就提到了之前所有的文章都归类到文言文里,而以后,新学会逐步开放白话文。
  所谓的白话文,即以平时说话的方式写出来的文章。
  崇祯道:“你记住一件事,教育之本,在于育德育才,这个才,不仅仅只是文章写得好就是才,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教育需要有包容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