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京卫改革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五章  京卫改革
  军队的战斗力,是军制改革的体现,而不是相反。
  如果后面有一套有力的制度去支撑,纵然能将这么多人聚集到一起,也不可能有战斗力的。
  而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而不是想三下五除二做好,越是这样想的,越是出问题。
  而今的朱祁镇,已经不是当初刚刚登基时候幼稚浅薄冲动的孩子,也不是刚刚登基的时候,迫切想掌握权力,证明自己是对的少年天子。
  而是孩子都有六个,长子已经十一岁的成年天子,前世今后的历练已经让他成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
  此刻他的绝无一丝的天真与幼稚,也没有一丝冲动与急迫。反而进入自己的状态之中,将各种事务的推进都纳入自己的节奏之中。
  对各种难题,对各种事务,大明王朝面对各个方面的挑战。财政上的,军事上的,外敌入侵,内部造反,大臣专权,内监横行,乃至与下面三心二意,皮里阳秋。
  什么样的事情,他没有见过。
  此刻他的才真正成为大明这一艘大船合格的船长。
  甚至下面大臣私下里说当今,对任何大小臣工,都是笑语盈盈,却让感到一种不怒而威,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感觉。
  所以在军制改革这一个大命题上,朱祁镇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从正统十四年到正统十八年之间。
  虽然朝廷多事,但是朱祁镇更多是将权力下放到内阁,赈灾的事情,虽然有些困难,但是这么多年,这样的事情也都是轻车熟路了。
  只有有足够的粮食,对大明的文官系统来说,完成这一件事情,并不困难。
  事实也正如朱祁镇所想,虽然大灾连连,下面各巡抚大臣,大多都足够胜任,还涌现出韩雍,王宏这样的有力大臣。
  而在中枢周忱的掌舵之下,虽然朝廷的财政崩得很紧,但是也没有出现,正统十四年的状况,最少户部太仓银时多时少,但内承运库之中,却有千万元之数。
  就足够朱祁镇松了一口气。
  这四年的时间,朱祁镇一心一意放在军制改革之上。
  首先是从人事调整上着手。
  虽然猫儿庄一战,以成国公为首的近十名领兵的勋臣,乃至大批京营的中坚力量损失掉了,也给朱祁镇清理出一片权力真空。
  让朱祁镇可以放开手脚做事。
  但是在京营中下层之中,还有不少利益相关的将领。
  这些将领官并不大,但是人数却不少。
  对于这些人,朱祁镇用了两手,一方面是升官。
  能打的有本事的人,全部升官,特别是宣大在正统十四年的战斗之中,损失惨重,好几个卫所,都到了撤编的边缘了。
  正要这些有能力的将领去重整旗鼓。
  为首的就是孙镗。
  孙镗这个人,锦衣卫报过来的贪污受贿的事情,一两本子记录不下来,但是打仗之上,的确能打。
  就让他迁到西北去了。这样京营将领有好大一批,反正朱祁镇在调整的时候,将辽东军,大同军,宣府军,乃至福建军,各地班军,等等都编入京营之中了。
  有足够的人手替代。
  至于剩下的,既不能打,有会贪污,不杀你留着过年吗?
  成国公为首当年权势滔天的人已经不在了。
  成国公旧部之中,能打的也调走了,边军很多军队也调进来了。
  这些人如果真有造反的能力,朱祁镇早就送他的升官发财了。
  所以清理这些人,朱祁镇根本不会遇见什么抵抗,这个时候就是锦衣卫出马的时候了。锦衣卫几乎一古脑将京军各卫所之中,做的过分的将领都拿下来。
  朱祁镇倒是没有下狠手,只是让他们以钱赎刑,然后发配海西。
  毕竟海西的黑土地,正缺人的。
  这一场的清洗之后,朱祁镇才开始进行下一步计划。
  比起地方上天高皇帝远的卫所,北京七十二京卫,却是朝廷掌控最深,也是皇家掌控最深的。
  而此刻又因为猫儿庄之战,京卫各阶级最虚弱的时候,朱祁镇下手,自然是毫无阻力。
  其次,将卫所的屯田清理了一遍。
  当然这种清理仅仅是确认一下现实,之前那些莫名其妙消失的土地,莫名其妙从卫所账册上长腿跑的土地。
  朱祁镇并不追究了。
  毕竟很多事情时间太长了,翻起旧账来努力太大了,能干出这样的事情,都是大明勋贵或者是外戚。
  找到谁都不好办。
  但是并不是没有收获的。
  如果说卫所土地是一块大蛋糕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吃饭,手眼通天的,自然是切下来带回去吃,但是其次的不过是上下其手,中饱私囊。
  田地还在卫所帐上,但是每年的收成,就是能做到入不敷出。
  这样的手段,自然被清理一空。
  再次就是兵源上了。
  大明京营四十万,其中有相当多的充数之辈。
  猫儿庄一战,战死十万余,黑山之战也损失一两万左右,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伤亡,总共少了将近十五万上下,当然也不全部都是死的,也有伤残的,不能再上阵了。
  至于剩下二十五万兵马,朱祁镇毫不留情的压缩水分,堪称精锐的大抵不过十万上下,也就是跟随孟瑛打黑山之战的那些人。
  大量军队的缺额,需要补充,在这一家事情上,朱祁镇首先废除了清军制度。
  倒不是清军制度不对,而是清军制度不行。
  什么是清军制度,就是洪宣以来因为卫所逃亡众多,朝廷派人清军御史去清查卫所,一清点缺额,二就是勾军。
  大明的军户制度,乃是父子相承,世世代代继承下去,父死子继,兄死弟续,嫡系没有了,旁支要上。
  当军队有缺额的时候,这人逃了,就去家找他们家出人顶替。
  清军御史就做这样的事情。
  这个官相当难做。
  毕竟一去卫所就要一辈子,从此天涯一方,尸骨都不得还乡,至于军中种种黑暗之处,更是让人生不如死。
  如果军中生活都很好的话,谁又肯拼着拖累家中老少,拼着从此都不见天日,只能做贼,或者给人家当下人,不仅仅自己,连子孙后代都是黑户,至于科举什么的,更是与之无缘。面对这样的后果,却仍旧要逃。
  清军御史做事松不得,毕竟如果朝廷不加以制止的话,恐怕大明卫所的缺额就不只是三成了,但是如果太严苛了。
  却也于心不忍。
  比如这一次京营阵亡这么多,暗道惯例,是要补上这么多的,怎么补,就是按照名册去勾军。
  朱祁镇正式将募兵代替勾军,又将福建,辽东的军队留下来一部分,再加上京营剩下的军队,依旧袭承的军余,重组了京营四十万的军额。
  只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京营七十二卫之外,除却皇帝的亲军卫之外,再也没有一处掌握军队了。
  连屯兵也没有了。
  而今各卫只留一名守备千户。
  做什么事情,就是负责卫所土地的屯垦。换一句话说,他就是一个国营农场的厂长了。
  如果不是朱祁镇想求稳留有余地,连这个守备都不想留,直接将这些卫所的土地划给各府县。
  毕竟京卫都是非实土卫所。
  所谓的实土卫所,就是卫所有管辖区域,与府县并列,就好像是辽东,辽东各卫指挥使是军事民政一把抓的。
  而非实土卫所,就是与府县犬牙参差,他们的所屯垦的土地都是府县划拨出来的,卫所屯垦而已,并没有当地行政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