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灯下黑的铁矿脉(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冬去春来。
  张家的田地里,到处都是百姓在忙碌。
  他们赤着脚,手中拿着张家分发下来的铁锨,在卖力的给红薯地起垄。
  而另一边,张士翎带着一众少年,正给老农们讲解种植要点:
  “你们都看清楚了,这些根须,需要剪掉大半,老根也要去了,然后将秧苗一把一把的蘸了稀泥,放在篮中备用。
  种植时,间隔半尺,挖坑种植在地垄上。
  若是地里墒不够,还要浇点水,倒也不用太多,半瓢就可以了。
  还有,因为我们的地垄比较宽,所以需要左右间隔种植。”
  一众老农纵然没有种植过红薯,但是,做了一辈子田地活的他们,自然一听就会。
  红薯这种百姓们没有种过的新鲜东西,若是让本身田地就不多的他们,专门腾出了田地去种植……没有一个人会干!
  就算是免费给他们种植了,人家也会给你将秧苗拔掉。
  老农有言:种不好庄稼一季子,嫁不好汉子一辈子。
  别看种坏了庄稼,也就一季收成的事,但是,丢掉的却是他们的救命粮!
  “小东家,我说你就放心吧,俺们呀,都是黄土埋了脖子根的人,伺弄了一辈子庄稼,就算没见过这红薯怎么种,但是,您一说啊,俺们就懂了!”
  一个老农走到茶桶处,拿起水瓢灌了一肚子凉茶,笑呵呵的打趣道。
  “就是就是,小东家,恁看看老苍头,他将家里的劳动力全都带来了,他不为了别的,就为了对得起您给的二十斤粮食,他也要卖力啊!”
  人群里,不知道是哪一个老头子嚷嚷了一嗓子。
  “去去去!”
  被叫做老苍头的老汉,丢下了手中的瓢,就去追赶那开口的老头。
  “一天天的净瞎胡咧咧,俺是想挣这二十斤粮食,但是,俺拍着胸口说,俺种的苗苗都能活,你胡麻子会种个屁的庄稼!”
  “哈哈哈!”
  见到两人开嘴炮,众人放声大笑起来。
  推广红薯这件事,在见到效果之前,老百姓是不会接受的。
  朱慈炯和张思源商量的对策——就是用张家自己的田地,然后请周边的百姓过来种植、管理、收获。
  一遍流程做下来,老百姓们就知道种植办法了。
  等到今年秋天,见到红薯产量的他们,怕是哭着求着都要去种植了……
  朱慈炯让人引进的,不单单是红薯、玉米,还有花生这个油料作物。
  只可惜这时代,还没有后世中国大规模种植的冬油菜,不过,他倒是让人漫山遍野的洒了很多野辣菜种子。
  野辣菜就是雪里红,这东西除了腌制酸菜之外,种子一样是可以榨油的。
  甚至,出油率要比油菜还高一些,只不过产量有些低。
  这东西有一个好处,它就像野草一样,随意洒在草地上,哪怕不用耕作,一样是可以生长的。
  红薯能够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放了油的炒菜,又能缓解了红薯引起的胃酸状况。
  这两样,就是朱慈炯给自己打下的统治基础。
  ……
  “殿下,我将家里每一块山地,都拿出来种植了红薯,想来今年的粮食,应该能够大丰收了!”
  张思源骑在马上,看着漫山遍野正在忙碌的百姓,嘴角带上了笑意。
  他已经和朱慈炯商量好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他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逐步渗透,控制整个南阳乡间。
  朱慈炯点点头:“老虎沟那边,已经有一千多军卒正在训练了,等到今岁夏天,他们就能成军,到那时,军队扩充起来,就要快速了很多。”
  “唯一不足的,就是铁矿石,若是从安阳购买铁矿石,这一路几百里的运进来,怕是要惊动南阳官府……”
  他们派了很多寻矿师进秦岭寻找,都没有发现铁矿矿脉。
  反倒是发现了一个小银矿……
  两人正在说着,忽然有一骑疾驰而来。
  定睛看去,只见来人竟然是张家老三张思诚的长子张士传。
  “九如,你这么急作甚?”
  九如是张士传的字,取自诗经《天保》。
  “四叔,殿下,快快去高庄,大哥刚刚传来的消息,有人在高庄那边发现了铁矿,他在官府拖住了县太爷,让我们这边想办法占了那里。”
  张士传还没有下马,就急切的吼道。
  作为张家的核心族人,他知道朱慈炯的全盘计划,自然也知道他们最急需的就是铁矿石。
  是以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他就骑马到处寻找两人了。
  “高庄?”
  朱慈炯双眼蓦地圆瞪。
  记忆的海洋,猛然被引线点燃……
  他想起来了,上一世的他,忘记在哪里看到过,在内乡高庄——后湾一代,的确有一个赤铁矿矿脉,听说探明储量是一亿吨。
  “舅父快走!九如,你去多喊一些人!”
  朱慈炯拍马就走。
  这可真是灯下黑!
  他们漫山遍野的寻找铁矿,却没有想到,最适合这个时代开采的赤铁矿,竟然就在大山寨的脚下!
  张思源脸色也很是难堪:
  “殿下,必要的时候,怕是我们要提前起事了!”
  高庄就在桃溪镇沙帽山下,距离大山寨所在的老君山,可并不远。
  ……
  内乡县衙,张士礼坐在陈县令下首,手中捧着茶盏,却不放下:
  “陈县,本官有一事不明。”
  “等我回来再给你继续讲解。”陈梅气的牙痒痒,却是只得耐着性子:
  “西衙,国朝不设县丞、主薄,诸般事务都压在西衙身上,西衙担子重,任务忙,还是回去为国效力吧!”
  西衙就是典史的雅称。
  因为典史办公的场地在县衙二堂西侧,是以有了这样的称呼。
  面对张士礼,陈梅是真的没办法。
  比资历,人家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都已经是堂堂举人了。
  而他,不过是一个走了运的小秀才而已。
  比背景,人家是白水张氏的长孙,府衙典史的外侄。
  而他,不过是靠着阿谀奉承,鞍前马后才得到了这个县令的位置。
  比家世,他在老家的时候,穷的连老婆都说不到。
  而人家……白水张氏还差钱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