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瓷器的推断和皇帝的节俭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德叔,结合这件凤纹执壶来看,确实说得通啊!”吴夺也不能说是听凤纹执壶自己“说”的,“这个说法我记得是以前看过一篇鉴定文章,现在找不到了。”
  “嗯。”胡允德点点头,“施釉方式没问题,胎质也没问题,仅仅是釉色泛灰,若是因为这一点错失这样的重器······”
  “德叔,或许正因为这一点,这东西才能出现在这里,不然,早就脱手了!”
  胡允德略略沉吟,又问,“还有什么内容么?”
  吴夺点点头,他确实还听到了别的,“据说这种底釉泛灰的弘治黄釉之中,原本作为祭器用的,确实不好再用,只能销毁;但是原本作为宫廷日用品的,弘治皇帝要求还是继续使用。这件执壶,既然是皇家专用,又带着凤纹,我推断,是不是张皇后用过的?”
  吴夺不是推断,是真的听到了,这就是张皇后所用之物!但对胡允德,也只能说推断。
  对于这个说法,胡允德却表示赞同,“若是真品,那就差不多。弘治皇帝极为节俭,生母早逝,张皇后又是他唯一的老婆,可能性极大。”
  弘治皇帝的节俭是出了名的,各种史料众口一词。
  就连找女人都很“节俭”,他只有一个老婆。
  弘治皇帝只有张皇后,没有任何嫔妃,而且据说他也没临幸过宫女什么的。历史上只有他这么一个皇帝,居然做到了一夫一妻!
  弘治皇帝的节俭,和他悲催的童年有关。
  弘治皇帝的悲催童年,又和他爹成化皇帝也有一个悲催的童年有关。瓷器上说“成弘不分”,两朝瓷器那种骨子里的淡雅柔弱,也和这也脱不了关系。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成化皇帝朱见深童年不幸的起因? 是老爹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 皇叔朱祁钰当了皇帝。这时候他只有两岁。
  曾经的皇叔、如今的皇帝朱祁钰,有自己的儿子? 所以朱见深面临着随时被废掉的可能。
  这个时候? 有个十九岁的万姓宫女挺身而出,一直守护着朱见深? 陪着他长大。
  峰回路转,后来朱祁镇被放回来了? 而且成功夺回了皇权? 朱见深又成了太子。
  这个姓万的宫女,虽然比他大十七岁,但是后来依然成了万贵妃。
  弘治皇帝朱佑樘,是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儿子? 却不是万贵妃所生。他的不幸? 在于从娘胎里开始,就时时刻刻可能被万贵妃干掉。
  万贵妃曾经有过孩子,但是夭折了,而且因为年纪大所以很难再生了。万大妈不能生了,就不想成化的妃子们生。
  万大妈的心理和手段都很变态? 结果就是成化皇帝此后长时间没有儿子。
  这种情况下,朱佑樘能被生出来就很不容易。
  朱佑樘的母亲姓纪? 本是朝廷平叛广西土司叛乱的俘虏,送进宫当了宫女? 后来的差事是管理皇帝的私库。
  有一天成化皇帝见到她之后,一时兴起就给临幸了。
  幸了就幸了? 宫女嘛? 皇帝还是可以随便幸的? 但是这一幸,纪姑娘怀孕了。
  这哪能逃得过万大妈的耳目?她立刻派人去拿掉这个孩子。
  纪姑娘能保住这个孩子,是因为她的特长。这个特长听起来很简单,却很难真正做到,那就是人缘好。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宫里上上下下,无人不说纪姑娘的好。
  于是这个去拿掉孩子的人冒着杀身之祸回来禀告万贵妃:嗐!哪是什么怀孕了,肚子里长了个瘤子而已。
  这个“瘤子”在宫女和太监们的遮掩下,最后呱呱坠地。
  他就是弘治皇帝朱佑樘。
  这个时候,成化皇帝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一个儿子了,御窑厂的瓷器画片,依然有着大量的婴戏图。
  生出来的动静很大,万大妈又知道了,于是派一个叫张敏的太监去溺死朱佑樘。
  这个张敏,又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没有溺死朱佑樘,回来却向万贵妃禀告说已经处理完毕。
  随后,众多的宫女和太监,帮着纪姑娘一起将这个孩子抚养起来。
  皇帝的儿子,未来的皇帝,童年却是如此,和宫女、太监吃的差不多,还得躲躲藏藏,说话都不敢大声。
  直到朱佑樘六岁那年的一天,那个叫张敏的太监正好给成化皇帝梳头,成化皇帝忽而一声叹息:朕还没有儿子啊!无颜面对老朱家的祖宗啊!
  张敏突然长跪不起:皇上,您已经有一个儿子了!
  随后,成化皇帝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朱佑樘,一见面就大声说:这就是我儿子,长得像我!(此子类我)
  这句话是正史的记载,不过看看明朝历代皇帝的画像,有理由相信成化皇帝当时是兴奋过度了。
  因为他俩长得确实不像。
  弘治皇帝朱佑樘比起前面的那些皇帝,不是那么威猛方正,显得秀气,就连胡子都比较稀,因为他的母亲是少数民族,他像母亲更多。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朱佑樘的危险还是没有解除。不久后,生母突然死在宫中,太监张敏也自杀了。
  朱佑樘战战兢兢躲过了一劫又一劫,最后,还是周太后出面,把孙子抱到仁寿宫来抚养,这才安全多了。
  童年受的苦,是弘治皇帝养成节俭的最大基础。
  他是能省就省。体现在瓷器上,够用就行,不需要的时候,御窑厂先停一停。
  所以,即便是皇家专用的黄釉瓷器,出现吴夺说得这种情况也不奇怪。
  弘治娇黄,是鸡油黄的呈色,比起明黄亮黄来说,明显要淡。
  但,正是这种淡雅的鸡油黄,少而精的生产状况,让弘治官窑黄釉,达到了后世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
  了解这些基本的历史,对理解成化和弘治瓷器,也有很大的帮助。
  胡允德在瓷器上是个高手,这件弘治黄釉凤纹执壶的底釉泛灰,本来也并没有让他完全放弃,只是产生了犹疑。
  而吴夺说了自己的看法之后,胡允德最终决定,只要价钱合适,那就收了它!
  十件青花定了两件,两件单色釉定了这一件,还定了一件五彩,还有六件粉彩没看。
  此外,还有一件成化斗彩人物纹玉壶春瓶,正待商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