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大龄女青年(两章合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正月里,聚会就是多。
  在上元节之后,马老太和钱佩英又被请出去三次。
  马老太每回出门前都会撇嘴:
  烦人,大冬天吃饱饭,都没事儿干是不是?
  到了聚会上,转头她就谈笑风生。
  不懂的,她也直白告诉人家不懂。
  像是稀奇的摆件,大冬天里开的争先斗艳的花朵,哎呦,那暖棚,要砸多少银两,才能养得起那么些娇贵的花呦,还不如种辣椒,啧啧。
  来都来啦,又没花她银钱养花,她就抱着一颗出门彻底放松取悦自己的心态,瞧见好看的,还让搬到近前来细瞅瞅。
  瞅完笑着表态:“原来是这个样子,叫这名,记住啦,下回再看见就不会漏了怯。谢谢了,让我开了眼。”
  还对其他府里的老夫人们,摆动着戴金戒指的手说,“我啊,就稀罕那难得一见的。”
  各府的老夫人笑开,“那咱几个府中有稀奇的,定不会忘了叫您,您可别嫌烦。”
  “怎会。”
  而钱佩英这里,她倒是也想像婆母一样,多尝尝别的府中大师傅做的拿手菜,多听一听古代的戏曲。
  多好的事,就当作是下午茶了。
  可是这种聚会,在别的夫人眼中却很重要,尤其是在柳夫人召起的聚会上。
  有些人,还带着八卦的心,想在聊天中,试图能得出什么真相。
  “您女儿多大了?”
  “是去年及笄的。”
  问话之人一副遗憾的模样:“那错过了,要不然是不是能一起热闹热闹。去年及笄,那宋大人是在?”
  “啊,他那时候最忙,我们一家还在往返京城的路上。”
  “没办?这可是女子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大事。”
  钱佩英笑道:“恩,没怎么办,没办法呀,在路上。”
  有两家夫人对视一眼,又趁钱佩英与别人说话,她们在低头喝茶时,仔细看了眼钱佩英的穿戴。
  佩英同志的衣服料子是没有问题的,目前黄龙市面上比较好的缎子,她都有。
  这是源于一家三口在现代的习惯。
  认面料,认舒适度,买好一些的料子做出成衣穿在身上舒坦。
  但也是源于在现代的习惯。
  宋福生不像其他男人带香囊装官戳拴玉佩,他是直接将要用到的东西和零花钱都塞到包里,浑身上下只戴女儿送的手串。
  头上更是连朵头花也没有,不过是素锦扎包包头戴官帽,或是做富人老爷打扮戴裘皮帽。
  宋茯苓呢,那是更恨不得一年四季男孩子打扮出门,长衫长裤毛皮靴吊辫,背双肩包。就是奶奶不让,总抱着各色裙子跟后屁股磨叽,可好看了,你给我穿上。
  到了钱佩英这里,忙起来时,白天给老公当出纳,下班回家要给女儿当保姆,又是写帐又是洗洗涮涮,也是不喜头上插好几支簪子。
  感觉不让剪头发,挺长的就够沉的了,再戴上乱七八糟的压的颈椎疼。
  手镯也不怎么戴。
  就前一阵,和大嫂大姐们逛街心血来潮买了只玉手镯,寻思挺好看的,大年三十忙忙活活做年夜饭,那玉镯还不小心磕碎了,心里可犯膈应,大过年的。
  所以,从过年后,她几次出门,只简单头上插支小金簪,耳朵戴金耳钉,怕耳朵眼时间久了堵死,再别的没有。
  连戒指都没有,出门前擦炕,忘了。
  这就成了错。
  有的人眼中是这么看的:
  你听,居然要拢账。
  宋大人可真是知人善用,知晓妻子的娘家是商户出身,会算一手好帐。
  难怪女儿回府说,那钱夫人的女儿没有琴棋书画的先生,但庶务还行。有这样的娘,那确实错不了。
  估么啊,教女儿的全是拢账那一套,商户女,眼中也就只能瞧见那黄白之物,让女儿将来攥住钱袋子吧?呵呵。
  你看,那钱夫人浑身上下连个值钱的首饰也没有。
  谁家知府夫人是她这个样子。
  以前府尹陶夫人可不是这样的。
  当然了,陶夫人和她们这些人的娘家也不是商户出身不是?
  就可想而知,宋大人应是也不重视这位正妻。
  看着吧,才发迹多久。
  即使有儿子,她那个商户女的身份到了如今,也早就配不上天子门生、年纪轻轻、相貌堂堂的四品知府了。
  更何况,她没有儿子,给女儿教的也心里没成算。
  你说,女儿要是嫁的好,无论将来宋大人抬回府几位姨娘,她将来不是还能有靠山?冲她女儿嫁的好,谁也不能越了她去,宋大人会有顾忌。
  一天天的,真不知道她想什么呐,毕竟,连商户的娘家都没有了,真可怜。
  恩,有人已经不看好钱佩英能在正妻之位坐稳,要知道坐住和坐稳是两码事。
  怎么瞧怎么觉得,目前的知府夫人实在是没有可取之处,无子更是最大的无用。
  到了这里,一些夫人们还分为两伙。
  一伙是在心里比对着知府夫人,优越感油然而生。看看自己的儿子、女儿、娘家,真是强出知府夫人太多。
  另一伙是心思活的。
  嗳?要不要从现在开始帮忙寻生子妙方,或许知府夫人会用到。万一呢,万一能开怀,知府夫人心中想必会极其感谢她。
  有人想到马上做,正巧台上唱的戏里有喜得麟儿,借戏,话里话外就提了。
  像聊什么知趣的事一般,讲述哪个远方亲属拜了什么庙,一把年纪开了坏,或是举例有伤了身子的也怀上了。
  柳夫人坐在最前排正中间,微皱下眉,没了认真听戏的心思,回头瞟眼聊的兴起的几位,又扫了眼钱佩英。
  发现她这位宋弟妹压根没听见,人正扭头和周夫人聊着。
  “你们俩人,在聊什么,早知晓不请戏班子,只我一人听得欢,”柳夫人咬了一口茶点笑道。
  周同知的妻子一脸不好意思告知柳夫人,宋夫人在问香料花木玉器古董的女先生,问能否帮忙寻到。
  恩,这事是钱佩英主动问的。
  上元节那日过后,茯苓在家里表示她也要学识花木,难得有感兴趣的,不再吵着嚷着要去屯子里学用桦树皮做画,她寻思给整一个。
  可惜,那位周夫人说没有,只这一个,还是从京城来的,是那个叫周盈盈的未来婆母给寻了送来的。
  钱佩英心想:没有,咱也不能落脸色,再想别的办法呗。更不能转头就不说话了。借着话题,就和周夫人聊起周盈盈的亲事。
  能感觉出来,周夫人和她说话,提起京城的种种,提起女儿与三品大员的孙儿定亲很引以为傲。
  柳夫人先抿口茶才说道:“那些自称女先生的,不过是从宫里出来的罢了,那回头我修书一封送往京城。”
  坐在附近的夫人们闻言,心思不一。
  周夫人勉强让自己露出笑容。
  ……
  出了正月,钱佩英忙了起来。
  她不再参与夫人聚会。
  家里买卖涉及的银钱太多,宋福生让媳妇统管。
  大帐目,宋富贵能知晓一些。
  牛掌柜能跟着钱佩英一起拢账知晓一些。
  但关于钱佩英不太善意的话,却越传越远。
  那些夫人们,张三和李四好,俩人私下聚会谈论知府夫人几句,李四和王五好,私下谈几句,王五和赵六再讲究几句,一个传一个。
  就到了秦主簿小舅子老丈人岳父大嫂家侄儿媳妇那里。
  那位的夫君不是也在黄龙府衙牢房偷偷嘛,眼下总来秦主簿家走动,比去自己爹娘家还勤快。
  秦主簿的妻子夜里就和夫君学了一番。
  很奇怪,外面的风声,对宋知府的娘亲、女儿、妻子的口碑是不一样的。
  对马老太,外面口碑是,女人难啊,尤其是寡妇娘没什么本事,只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就要拉扯儿子科举,那份眼界、心胸,一位乡下老太太,太值得让人钦佩了。
  更何况,宋大人无子啊,这位老母亲并没有逼迫宋大人休妻,出门在外,从未抱怨过一句无后不孝。
  倒是有听说过这位太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