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章合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随着这些官员的到来,随着知府大人的贺礼到,气氛更是被推上了一个高潮。
  胡知县进门就笑着表态,说他今日不是县老爷,大家都放松些,没有公事。
  他今日不过是来喝宋兄义子、外甥女喜酒的。
  村里来参加婚礼的老爷子们和汉子们直咂舌:
  早就知晓团长跟他们青天大老爷关系不错,不敢想能好到这种程度。
  难怪想给哪家小子安排官职就能安排上。
  今儿不过就是义子、外甥女成亲。
  义子,他们知道是咋回事,不就是四壮吗?
  这都能给面子来参礼。
  要是换成赶明胖丫嫁人、米寿娶妻,马老太过寿,那礼想必会更厚的不行。
  不提礼,俗了。
  只说青天大老爷能亲自来,就这事儿太有面子啦。
  放眼十里八村,哪村、哪户,能有这份脸面招待县太爷喝酒?
  胡知县之后,魏大人、庞大人下了马车,也对来大门口亲自迎接的宋阿爷他们说,今日在这里没有大人,没有官员,老爷子,我们就是来喝喜酒的,欢不欢迎啊?
  “欢迎,欢迎。”
  这回村里观礼者有些懵,搞不清这又是什么官,不知比不比知县大。
  还是宋福财被急匆匆叫出去,有妇女听到对话才说,“好像是大郎他们的顶头官。”
  “啊,那就是咱村列巴奶砖送去的场衙官?”
  “应是。”
  “哎呦,难怪让咱村挣这份钱,你看看那俩官与咱团长的关系,称兄道弟,要不说咱全村都是借团长光呢。没有咱团长,咱就算会熬奶砖、奶砖能熬出花儿来,人家也不能收哇。”
  “对,这就叫上面有人好办事儿。”
  “那你们说,那俩场衙官和县太爷谁官大?怎么看县太爷对那两位大人点头哈腰的,那些举人老爷们也都围上去打招呼?”
  在举人老爷们心中,自然是要和魏大人、庞大人多说说话的,尤其是和魏大人。
  这位可是从户部下来被分到仓场衙的。
  你先别管魏大人在户部时受不受重视,就凭人家曾在那里就职,正儿八经的衙门门槛高。帖子能送到户部尚书、侍郎等几位大人手里,凭这份能量就不能小看。
  当李知府的贺礼到,这一嗓子传开时,村里忠厚老实的老爷子们甚至互相问:
  “咱要不要跪下呀?”
  你跪礼物干啥?
  那不得谢谢嘛。
  “谢谢你也不能听声就跪呀,该给团长丢脸啦。话说,今儿才知晓知府姓李。”
  原来是姓李啊。
  任公信提醒:“有点儿深沉劲儿,没见过更大的官吗?”
  “谁?”
  “你们忘啦,陆将军。”
  对,俺们可是见过定海将军的人,任家村村民立马底气足了些。
  不过,村里人即使腰板稍微站直溜些,脸上仍旧是一副:
  俺的娘啊,原来县老爷亲自来宋家真不算啥,奉天城的知府都要给团长的义子、外甥女庆贺。这两对新人,往后要是不好好过日子真说不过去。
  看热闹看到这,村里人又开始新一轮的:
  “团长那人,品性是真好,宋九族家人是真不忘本哪。”
  可不是?
  他们这些老农,要不是仗着和团长一个村里住着,要不是仗着宋九族家从来没有门缝里看人,说实在的,哪有资格扯两块红布就登门喝喜酒。
  你听听,你看看,人家门槛迈进来的都是啥人。
  “我觉得咱们在这里吃席是在给团长丢人。”
  “别那么想,团长不能觉得咱们丢人。这么的,快,再拎娃娃们的耳朵叮嘱一遍,等会儿开席收着点儿,吃不饱回家吃,不许丢磕碜,再恶心着那些大官。”
  其实,关于李知府送来礼这事儿,连宋福生也很意外。
  宋福生见过李大人,远远的看着,从来没有说过话,不明白怎么会给他送礼?又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这份疑惑里,也有村里人猜测的想法,那就是:
  如若是他家茯苓嫁人,那是他亲闺女,多多少少还有些说得过去。
  这只是义子、外甥女成亲,是不是有些太客气了?
  全家就马老太一个明白人。
  没错,她知晓李知府为啥送来礼物。
  老太太认为:
  那不是珉瑞递给她一个牌子吗?嘱咐家里要是有大事、难事、解决不了的事,可以不用搭理童谣镇的知县,让她越级直接去找李知府,凭这个牌子,人家就定会面见她。
  珉瑞怎么可能只嘱咐她这一头,也要和那面打声招呼的对不?要不然人家那么大个官认识她是谁呀。
  所以说,李大人的这份礼,可不是冲她三儿面子,是冲陆珉瑞的面子。
  马老太急忙从裤腰处拽出一张红封,这都是早先准备的,以备给哪家娃子红包。
  她将这张红封打开,又向里面塞了些碎银,“那个谁,你站住。”随口喊来一人,抬头一瞅才发现是她二侄子宋福寿。
  你不行,你起开,这独眼,形象不好看,换个人来。
  马老太细细嘱咐郭老大家的大小子,让将这红封给门口李大人派来的小厮送去,别让人家白跑趟腿。
  “阿奶,我这向三叔家端盘子呢,你有和我说话的功夫就直接去呗。”
  给马老太气的,怎那么多废话,让你去你就去。
  她不能出面的。
  她是宋福生的母亲,不,三儿并不重要,她的重要身份是陆珉瑞的奶奶。
  她这么牛逼的地位,怎么能跑到大门口给一个小小知府的小厮塞红包,这不是扯呢嘛,该给珉瑞丢脸啦。
  ……
  小楼里,客厅摆了三桌席,通通都是有些身份的人坐在这里。
  三桌席勉强坐下,将客车的沙发茶几,全推到了角落里。
  魏大人大致扫了眼这三桌人,心想:
  宋兄这人缘是真不错,今天过半的举人都来了吧?
  过半,这个数字是很吓人的。
  因为有的人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消息,所以没来。
  有的人是户籍在这里,本家在外地,眼下还赶上快过年,可能早就回了老家。或者是有的举人已经启程去京城。
  再去掉一些喜好掉书袋性情古板的举人,这些是属于怎么处关系也处不到一起去的。
  老魏有理由怀疑,去掉以上几种可能,时隔多年的科举,奉天第一届新鲜出炉的举人全在这里坐着呢。
  宋福生站起身、举起杯,先向这三桌人表示诚挚的感谢,谢谢大家捧场。
  他一连喝下三杯酒。
  有人问他,子帧兄,怎是两对新人一起办席,闻所未闻。
  宋福生举着酒杯笑谈:
  你们不知道,两对已经很少啦。
  像我大侄子这种就没参与,妹妹和侄女的婚期往后推,包括前一阵家里,已经有俩族里的孩子嫁了出去,没凑这个热闹。要不然,我们家都能办出大型集体婚礼。
  这番话惹的大家一顿笑。
  宋福生又挨个敬酒说:高兴,今儿太高兴了。
  别人说:“真看不出来你是有儿媳的人。”面太嫩。
  宋福生大笑道:“哈哈,没错,我可是有儿媳的人啦。”
  给四壮娶上媳妇,属于有功一件。
  宋福生满面春风得意,又是新一轮的喝酒。
  今儿这顿酒席办的非常热闹。
  外面吃大席的乡亲们在吃肉啃骨头,今儿可是解了馋,边吃边说:宋家人太实在,看这宴席就知道,人家属于要么不办,办就办好。房子也是,要么不盖,盖就盖最好。
  屋里宋福生的朋友们喝米酒、喝黄酒,大冬天吃新鲜蔬菜,四喜丸子、排骨,水晶猪肘,溜肉段,小鸡炖蘑菇等等,每桌二十道菜。
  每个人都觉得,可别小看宋家住在乡下,你看看人家这个生活环境,住的,吃的,用的。
  一直到傍晚,天彻底黑了起来,任家村村口还有汉子们在指挥怎么走。
  宴席散了,村里二鹏子他们在当交警送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