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安与陈龙等人一边继续逛街,一边随口吃着手里的锅盔,街道上的路人,也有不少吃着锅盔的,这是一种好吃且廉价的小饰品,是穷人的最爱。
  因为街道上有牲畜来来往往的,所以,难免会有牲畜的粪便,卫生方面真的不敢恭维,但大唐的百姓早就熟悉了这一切,并不会觉得恶心,而且,牛马驴的粪便都是干的,味道并不大,似乎一点也不会影响人们吃小吃的心情。
  当然了,街道上也是有专门负责清理粪便的工作人员,他们干这活是没有报酬的,因为这些粪便都是上好的肥料,都得到肥料了,那还有什么理由要钱呢?反正愿意免费干的一大堆,你不干自然有别人抢着干。
  自从李安一出门开始,益州刺史麾下的人,就已经悄悄的跟着李安了,并立即派人回去汇报,告诉益州刺史,李安离开春光楼了。
  “哦,李侍郎去大街上吃锅盔?几文钱一个的锅盔?”
  益州刺史惊讶道。
  “可不是么,一口气买了四个呢?与几个护卫分着吃了。”
  属下开口说道。
  “李侍郎居然喜欢吃锅盔,锅盔有什么好吃的。”
  益州刺史说着,让属下去告诉节帅,然后,他自己先微服去大街上了,准备与李安来个偶遇。
  锅盔的个头很大,虽然李安手里拿着一整个,但肯定是吃不完的,若是把这一个完整的大锅盔吃完,估计一整天都不会再有任何胃口了,随便吃几口感受一下味道就可以了。
  大部分路人也都是吃一小块就把剩下的收起来,等饿了之后再吃,没有人能把整个锅盔全部吃下去,这里的锅盔个头很大,没有人的肚子能盛这么多。
  “陈龙,你觉得这个锅盔味道如何?比京城的锅盔好还是不好?”
  李安将手里的锅盔收起来,交给身后的护卫,并开口问道。
  陈龙点头道:“味道很香,还不错,不过,咱京城的锅盔也不差,咱京城的西和锅盔一点也不比这个差。”
  这个西和锅盔,李安也是吃过的,味道确实不错,而这种美味还有多个有意思的传说,首先,相传,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常年征战,粮草易间断,成千上万的士卒饭不能食,力不能足。
  无奈,一军士无意将面压入头盔,置于火上,烤之少许,烙成了一饼子,居然香酥可口!此饼者,边薄,心厚、表面者鼓、能应当务之饥,亦能久存不坏,众人青睐受赞赏不已,因像头盔,于是就叫锅盔。
  还有一个传说,说诸葛亮凯旋博望,归回新野,命云长驻扎把守营地,适逢气候干燥,田地久旱,马困兵乏,粮草先行,怎么办呢?为稳军心,诸葛亮手捋胡须,低头片刻,便计上眉头,立即书信一封,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干,得食为盔,以响军士,关羽得到捷报,照之以做,果然渡过难关,立下了大功。从此,锅盔便成为军粮的必备之本,更成为一段流传的佳话。
  西和锅盔的制作也是及其讲究技术的,其设备是靠上下两面均匀加热的吊炉来上烤下烙,如此的操作,其特点有整体升温,受热均匀的效果,即使内部熟透,外部也不致于发焦,火色重者,黄里透棕红,火色轻者,白里见乳黄,一刀切开,柔韧雪白,那酥软程度犹如弹性很好海绵一般,喷香可口,美观大方。
  有人又将烙锅分为三层。最上叫鳖盖,中间叫火盖,其下叫镳,旁备设一烘锅,烘锅口内置一铁网,烙前将三层锅置于锅圈上,在炉膛里生些许香砟子炭火,待炭火着到七八成时,用夹剪将大炭火夹于火盖之上,中号炭夹到烘锅锅膛里,碎炭留在镳底下,最后重新将三层锅放到原处,即烙便可。
  此时,还要讲究勤翻勤转,俗称三番二转,烙到火色均匀,皮面微鼓,皮底呈金黄时即熟,锅盔的用料也是及其精致的,将小麦磨碎后提取其精粉,故而面粉白而韧,所含蛋白质高,香味诱人食欲,可谓察之让人垂涎三尺,食之使人贪得无厌,闻之让人清香扑鼻。
  像这种锅盔馍馍一般贮藏半个把月是不成问题的,它是出门外宿携带的好食品,又是亲朋好友朴实的真情馈赠。因此,他很快地打出了市场,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
  “你说的没错,西和锅盔是很有特色,不过,我还是觉得这里的锅盔更好一点。”
  李安笑着说道。
  “哪有,我还是觉得西和锅盔好,李侍郎一定是因为第一次吃这里的锅盔,才会觉得这里更好的,其实也没有那么好。”
  陈龙开口说道。
  这话说的没错,也许李安真的是第一次吃蜀中的锅盔,才会觉得比关中的锅盔好吃的,其实,味道都是差不多的,都非常的美味。
  “李侍郎,也许是我肚子吃饱了吧!所以,吃不出这个锅盔的美味。”
  陈龙突然开口说道。
  他早起了一些,已经吃过早饭了,肚子里并不是很饿,所以,吃锅盔的时候,感受与李安是不同的,也只是随意的吃了两口就收起来了,而李安至少吃了四五口,品尝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哦,原来你都吃过饭了,难怪。”
  李安笑了笑,觉得锅盔很干,吃过锅盔至少也要喝点汤汁,也确实感觉到了一丝的口渴。
  “王婆豆腐,这个小店的人也很多,应该很好吃。”
  李安走到一处小店,看到里面人多,便决定进去尝尝味道,有时候想要找到一种食物是不是好吃,只需要看有多少人排队购买就行了,排队购买的人越多,食物的味道就应该越好,这是最方便最好的一种的判断方式。
  从这道食物的名字,就能看出这应该是一个老婆婆发明的,而王字又似乎说明这个老婆婆姓王,或者她的丈夫姓王。
  “李侍郎,反正我是吃不下去了。”
  陈龙已经没有食欲了,开口说道。
  李安点头道:“那好,我进去,你就在附近随便转转吧!”说完走进了小店。
  这个王婆豆腐李安从未听过,于是刚进店,便问候一名正在等待的客人,大体了解了王婆豆腐的情况。
  原来王婆豆腐是王婆的丈夫发明的,她本人也并不姓王,但她的丈夫去世太早,整个店铺都是她在操持,所以,也没有人在意这道菜是谁发明的,人们更在意的是王婆这个人,于是很轻易的就给这道菜起了这个名字。
  这道菜色泽淡黄,豆腐软嫩而有光泽、其味麻、辣、酥、香、嫩、鲜、烫,豆腐表面盖有一层淡红色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内的热度不使很快散失,趁热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扑鼻。在数九寒冬季节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肴。
  王婆豆腐的特色有很多,比如,第一大特色便是麻,麻指豆腐在起锅时,要洒上适量的花椒末。花椒要用汉源进贡朝廷的贡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如若别地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气紧,谁还会有食欲,谁敢再夹豆腐?
  第二个特点就是辣,是选用龙潭寺大红袍油椒制作豆瓣,剁细炼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脍豆腐,又辣又香,还有就是要足够烫,豆腐的特质保持了整道菜出锅后的温度,不容易冷却,每下一次筷子,吃到的都是刚出炉的味道。
  香也是必须的,也就是起锅立即上桌,闻不到制豆腐石膏味,冷浸豆腐的水锈味,各色佐料原有的难闻气味,只有勾起食欲的香味,酥也是必须的,酥指炼好的牛肉馅子,色泽金黄,红酥不板,一颗颗,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
  鲜嫩更是必不可少,而嫩指的是豆腐下锅,煎氽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住宅大多用小勺舀食,美味不鲜怎么可以,全菜原料,俱皆新鲜,鲜嫩翠绿,红白相宜,色味俱鲜,无可挑剔。
  一道普通的小菜,居然有这么多的讲究,那味道肯定也差不了,李安等了足足一刻才等到一碗,护卫们还需要继续等待。
  入口的那一刻,李安的表情很是满足,这王婆豆腐确实不错,味道一点也不输后世的麻婆豆腐,据说豆腐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只是没想到到了大唐这个时代,居然发展出了这么多的花样,味道也变得如此的美味,实在是让李安大吃一惊。
  一碗王婆豆腐的分量还是太少,根本不足以满足李安的口腹之欲,不过,李安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吃饱,而是要品尝美味,所以,吃不饱也没有关系,待会再去别处吃点就是了,多吃几样小吃,三五天之内把益州城所有好吃的美味都品尝一遍,这样才算没有白来一趟,才是真正的不虚此行。
  “王婆豆腐,味道果然不错,麻麻辣辣的,感[顶点小说<ahref="http: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