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视因材施教的,除了最基本的基础教育之外,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比如,有的人喜欢论语,那就重点学习论语,有的人喜欢大学,就学大学好了,还有的喜欢诗歌,那就学习诗歌,若是喜欢练武,那就去学武。
  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去说的,可若是在一个学堂里,教师就那么几个人,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教育能力,所以,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教育,尽可能的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经过李安的一番讲解和劝说,大部分的博士助教和学子们,都了解了李安的一片苦心,对于进行全面的普及教育,已经没有多大意见了。
  毕竟,他们所担忧的事情,都被李安一一化解了,反对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国子祭酒等几人,担心老百姓不愿意花钱读书,大肆推广意义不大,而李安提出由朝廷出钱,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再次担心国库压力太大,而李安提出了功德碑,准备大肆借用商人的财力来解决这个难题,再次很好的解决了这个他们担心的问题。
  至于他们担心读书人太多,对贵族的权益造成冲击,而李安则告诉所有人,推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唐百姓的整体素质,并不是为了让所有读书人考功名的,要通过教育来改变大批百姓的认知,另外,李安也说了,随着大唐的富庶,私塾已经遍地开花,京城都已经有三成的孩童有学上了,如此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十年,也基本上就能够普及了,科举的压力已经大大增加,是否进行全面普及,意义似乎已经不大了,自从科举产生的那一刻开始,贵族的权益就已经收到损害了,他们想要垄断官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另外,李安还破天荒的提出,要通过思想教育,让大部分的孩童能够安分守己的去做本职工作,而不是不顾一切的去考科举,只要通过一定的思想教育,必定能够让很多人放弃科举,如此一来,倒是帮了权贵不少忙,若是愿意考科举的人少了,权贵的压力或许能够小一点,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教育,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素质,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更听话,这样对于权贵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若是没有教育,好多活的不如意的贫民,很有可能会把目光盯向权贵了,打权贵的主意了,也就是所谓的缺乏教育导致的违法乱纪问题。
  教育也未必能够杜绝这个问题,但那根本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没有教育好的缘故,又或者明明教育好了,却因为接触到了别的思想而前功尽弃,也就是又接触到了不好的思想,接受了不好的教育。
  能够被影响变坏的人,都是被教育的不彻底的人,只要是教育彻底了,是不会受到任何不良思想影响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定的,就算到死都不会改变,这种被完全教育好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人生不如意而心怀怨恨,也不会因为眼前的巨大诱惑而迷失自己,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去伤害别人。
  若是所有人都能够被教育的完全彻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如此纷乱了,所以,教育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只有通过教育,让大部分人遵守朝廷制定的规则,都成为一名善良的百姓,才能够让这个社会更加的温馨稳定。
  看着众人比较认可的眼神,李安心里颇为高兴,自己的苦口婆心总算是没有白费,通过自己耐心细致的劝导,这些博士助教和贵族学子,总算是认可了李安的观点。
  他们原本也都不是激烈反对的人,只是,他们高高在上惯了,心里颇为看不起贫民,一听说要让全天下的那些素质低劣的泥腿子都去上学堂,都与他们一样成为读书人,心里就会觉得很不爽,他们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实在不屑与那些低素质的贫民混在一起,觉得这拉低了自己的身份,至于来自贫民的竞争,则很多人都是不屑一顾的。
  毕竟,贫民是没有社会背景的,就算侥幸通过科举考取了功名,那也是很难爬到比较高的位置的,只有他们这些有背景的权贵子弟,才能有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他们就算学无所成,不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但他们也一样能够获得很高的地位,不同品级的官员子嗣都是可以直接入宫当侍卫的,这些侍卫都是有品级的高等侍卫,最低也是八品,稍微好一些的六七品,都相当于县级官员了,这个官位已经很大了,而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地位,是普通贫民所不能比的,甚至想都不敢想。
  古代的社会就是如此的不公平,你气死都没有用,一个人生活的如何,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努力了就能够有所改变的,好多富贵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出身决定了一个人将来能够获得怎样地位,当然,努力或许也会让自己有所改变,但难度是非常大的,绝对多数人,是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什么的,能够有所改变的,只是其中的佼佼者,那是比大熊猫还要稀有的人。
  李安自然也非常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李安推行普及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整体素质,而不是让他们全力以赴的去考功名,这样会害了他们的,那么多的老百姓学了知识,看似日后用不着,但实际上是肯定有用的,至少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了。
  就比如李安所提到的那名倒霉的屠户,就因为被别有用心的穷书生给骗了,结果不但把写字的书生给打了,给别人造成了伤害,自己也被五花大绑,在大街上示众,人受罪赔钱倒是其次,最主要是丢了老大的面子了,以后在卖肉行都不好意思混了。
  这既是冲动的代价,同时也是无知的代价,若是这名屠户人的字,就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而且,若是人人都认字,也没有穷酸秀才敢如此欺骗屠户,除非他皮痒了。
  另外,对百姓进行教育,还能够让他们懂得很多的人生道理,从而不那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鼓动,不容易形成大规模的起义和叛乱。
  毕竟,读过书的人都非常清楚,自古以来,普通老百姓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工具罢了,不论是在新的朝代,还是在旧的朝代,他们都是社会的最低层,都是被欺压的对象,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普通老百姓不过是冲锋在前的马前卒,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缔造了新的王朝,而他们的子孙所能得到的利益却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仍然是被欺压的对象。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可悲的故事,普通的老百姓由于没有什么文化,总是处于被愚弄的地位,别人一句虚假的号召就能让他们不顾自己的性命往前冲杀,而事实证明,很多都是骗局罢了。
  历史记录里面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便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在鼓动麾下人马起义的时候,他们采取了很多欺骗的手段,比如先是让人在白色的绸缎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然后,塞入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这些帛书,于是就以为陈胜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另外,他们还半夜三更学狐狸叫,在古庙里点燃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大楚兴,陈胜王,从而让这些戍卒更加的相信,认为陈胜就是上天选择的王,然后大家伙儿跟随陈胜起兵造反,并一举攻下很大的一片江山。
  虽然这些戍卒并不完全是因为愚昧才造反的,但当时他们能够下决心起兵造反,与这些神鬼的虚假欺骗有很大的关系,否则,就算他们心里痛恨秦朝,也没有勇气下这个决定,而最终陈胜吴广是青史留名了,但追随他起兵的这些戍卒,绝大多数都在战争中阵亡了,能够侥幸活下来的人很少很少,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命帮助陈胜吴广获得名气,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
  当然,陈胜吴广反抗暴秦还是正义的,是值得肯定的,而在历史上的很多时代,却也有很多毫无意义的暴乱,也是利用这种手段蛊惑普通老百姓的,让老百姓做他们的马前卒,为了他们能够实现理想,而让绝大多数老百姓去送命,这是极其没有良心的行为,往往会给帝国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普通的老百姓,由于没有知识,没有文化,非常容易被这些别有用心之人鼓动,从而沦为别人打天下的工具和牺牲品。
  自古以来,凡事聪明的人,都不会被人所误导,也不会走上不归路,而聪明人必然是懂得很多道理的,知道如何能够明哲保身,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至少不会去做毫无意义的造反勾当。
  若真是天下大乱,倒也无所谓了,造反就造反吧!可在很多王朝的稳定时期,也经常性的会发生各种叛乱,随便一个有野心的教派头目,便能够掀起一场声势颇为好大的叛乱,耗费国家的人力和物力来平叛。
  这些叛乱,大部分都是利用了普通老百姓愚昧无知的心里,通过画大饼来诱导普通老百姓加入叛乱的队伍,从而让老百姓用生命来为他们的私利服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