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朱元璋跟我们玩PPP?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二天,我则去了郑有功那里。告诉了他我与李善长商谈的大致情况,顺便让他给那周老板预备一万亩地,城内五千亩,城外五千亩。
  具体价格,让郑有功去跟那周老板谈,只要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就成。
  另外,准备在一个月之后举办竞拍会的事情,让他迅速放出风去。
  从郑有功那里出来,我又去了金大富那里。
  这边的情况,我肯定也得跟他通报一声。同样也是告诉他,那举办竞拍会的风也要尽快放出去。
  看马振宇这小子办事灵活,我让他利用时间,给我大致搞出一份秦淮河治理的预算出来。
  马振宇这小子不愧是个有心人,我这事儿一交待,他就立即问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比如这个工程量的计价规则、口径等问题,他都是与我仔细商讨了一番。
  我告诉他,以目前的形势,也只能搞出一个大致的预算。有些情况,可能还需要他到现场再经过多次实地勘探,才能完成。
  马振宇表示,他一定完成这个任务。
  其实这工程建设的事儿,杜黑子比较在行。
  我也有了个想法,等过几天,李善长那边回信之后,看看朱元璋对这个秦淮河治理,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如果可行的话,我先去苏州找沈大哥。
  等从沈大哥那里回来,我则带上马振宇回趟锥子山。
  估计那个时候,他这个预算也搞得差不多了。把这个预算拿去,征求一下杜黑子的意见。
  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杜黑子的工程建设经验能帮我们把这个预算做得更加准确了。
  毕竟那个年代,也没有工程造价这一块的学科,更不可能有现代的“广联达”计价软件这类东西。
  只能是凭着我们的实地勘测结果,加上大致估算,再加上杜黑子的经验来完善这份预算了。
  我将这个想法告知了马振宇,他表示会尽快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我从苏州回来,就跟我一起回锥子山。
  接下来的几天,汤和、李文忠、冯国用兄弟府上的人都陆续登门。
  当然与这些人的家人同行的必有一、两个商人老板,来登门拜访的目的也是很明确。
  因为我们要举办竞拍会的风已经放出去了,他们可不想到时在竞拍会上出高价。
  这些人的面子,当然是不能不给。
  三个人总共给五个老板打了招呼。我便许以每个老板城内一千亩,城郊的中田、次田等两千亩,城外林地、滩涂地两千亩。
  也就是说每个老板给了五千亩地,总共又出去了两万五千亩。
  胡惟庸是亲自登门拜访的,当然也是找了个商人,说是他朋友,其实就是他的代理人。
  正是因为胡惟庸是亲自登门拜访,加上我与他认识得也比较早,我便许以这个老板城内三千亩,城外五千亩。如此来显示,我对他比对汤和等人更加亲善。
  胡惟庸还算是比较满意。
  如此一来,锥子山与沈大哥两边的产业加起来,城内也只剩下一万二千余亩了,城外也只剩下一万六千余亩了。
  看看也差不多了,竞拍会上我们总得卖些地吧。
  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只能等着李善长来找我,看看那治理秦淮河的事情,他跟朱元璋商量得怎么样了。
  如果可行,我便准备去苏州找沈大哥了。
  四月十三日晚饭后,朱老爷子突然差人来请。
  也不知道朱老爷子有什么事,是不是又好久没跟他谈天说地了,他老人家心里又痒痒了?
  去了朱老爷子那里,他正在书房等着我呢。
  我刚坐下,朱老爷子就告诉我,今天吴国公找他和李善长三人开了个会。就是关于我们那个秦淮河治理的事情。
  听闻此言,我心中还是有几分小激动。赶紧问朱老爷子,情况怎么样,那朱元璋同意没有。
  朱老爷子告诉我,那朱元璋倒是同意我们这个开发治理秦淮河的方案。他也对这个方案实施后,给应天人民带来的好处表示很看好。
  但是,他不同意把沿秦淮河两岸各一里的地全部都给我们,只愿意给我们一半。
  听闻此言,我心中一惊,说道:
  “只给一半?
  那我们怎么治理?
  另一半他留着干什么?
  而且只给一半的话,另一边就修不了暗沟,那这个生活污水直排秦淮河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啊?”
  朱老爷子告诉我,朱元璋的意思并不是只让我们开发、治理一半,而是让我们按照原方案治理。
  只是这最后开发出来的土地只有一半的是归我们的,由我们自己去市场上卖。另一半还是他朱元璋的。
  一听此言,我犹如是受到当头一棒。
  照这么说,那这个工程完全就是个赔本的买卖了。
  据我们初步估计,这个治理的工程至少也得花费六、七十万两。
  如果按照我们的方案,两岸各一里的地方都是我们的,那就有约两万余亩土地。
  等将来这一片开发好了,肯定会超过现在城内的地价每亩五十两。那么算起来,就有一百多万两的毛收入。
  除去那六、七十万两的成本,我们至少可以赚好几十万两。
  可是现在,他只给我们一半。那就是说,我们开发完成之后,手中就只有一万余亩的土地。
  每亩至少得卖到七十两,才能刚刚保个本儿。
  要是卖不到这个价,或者是工程进行中出了什么变故,导致成本上升,我们可是连本钱也捞不回来。
  我呆在了当场,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难道这个宏伟的蓝图真的要放弃?
  未来的秦淮河畔,十里烟花之地,将确定与我无缘?
  朱老爷子打断了我的思绪。
  他告诉我,朱元璋提出这个留下一半的意见后,李善长立即跟他算了一笔账。说这样的话,这个工程就没有人搞了。
  最后,他和李善长二人又跟这朱元璋是仔细分析论证了一番。
  朱元璋最终提出了如下意见,沿岸两边各一里的地方搞开发,这个不变。
  开发地段目前的地皮,如果是属于公产的,无偿给我们使用。如果涉及到当地居民的,由李善长出面征收,当然这个费用得由我们出。
  开发完成之后,环内城一侧的土地由他们按照二十两银子一亩的价格回购;外城一侧的土地则是归我们的。
  也就是说,开发完成之后,咱们双方还是一人一半。只不过,他们的那一半,要按照每亩二十两银子的价格回购,算下来,也就是二十余万两银子。
  另外,我们不用出钱找朱元璋、李善长他们买那部分公产了。
  如此一来,只要不出意外,我们的总投资应该能控制在六十万两之内。
  将来的地皮转让价格只要不低于五十两每亩,外加上另一侧朱元璋按二十两一亩回购,总收入肯定是七十万两往上走。
  也就是说,我们至少也有十多万两的赚头。
  还有一点,朱元璋表示,如果我们开发完成之后,另外一半归我们自己所有的土地,无论是卖出去也好,还是自己搞建设也好,李善长都会给予我们相应的优惠措施。
  按照朱元璋的说法,我们如果办好了治理秦淮河这事儿,绝对不会让我们吃亏。
  听了这个方案,我虽然心有不甘。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似乎也只好如此了。
  想想能为应天百姓做点事儿,能为创造一个山清水秀的应天新城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是值得的吧。
  万一这秦淮河治理好之后,这片土地大幅增值,远远超过我们预期的五十两银子每亩的话,我们也还是很有赚头的。
  只是让朱元璋得了如此之大的便宜,我着实有些恼火。
  你看他一两银子都不掏,就出了沿秦淮河两岸约两万亩目前可以称之为“废地”的地皮。几年之后,出个二十余万两银子,就可以购买我们至少价值五十余万两银子的土地。
  完全是啥事儿不用干,啥心不用操,几十万两银子的利润就进了腰包。
  我甚至有些怀疑,这个回购的方案,他是怎么想出来的。按说在那个年代,应该是没有这种人才的呀!
  先说他要求的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