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大明必除饥荒之患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子口谕,收割大明祥瑞!”
  王承恩手持拂尘,朝地头快步跑去,焦急等待的陈经纶,听闻此声,看见御驾浩浩荡荡的过来。
  “按计划行事。”
  陈经纶朗声喝道。
  收割土豆和红薯是大事,为了今天,农科院上下在过去数月间,不知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
  “甲队,随我下地掘土,切记不要伤到土豆和红薯,一块地,一块地的去掘。”
  “乙队,准备收集,都记住了,把上面的泥土都去掉,别增添浮称。”
  “丙队,准备称量……”
  在朱由校领着众人赶来时,农科院的人指挥着一众农夫开始下地,收割成熟的土豆和红薯。
  “陛下,此处京郊皇庄,种植土豆十七亩,种植红薯十六亩。”徐光启撩了撩袍袖,难掩激动道:“每一亩地块都丈量好了,通过各地块的单独收割,单独称量,汇总称量,能知晓……”
  朱由校面露笑意,听着徐光启所讲,看着下地忙碌的人群,心情却很是愉悦,这一刻他等待太久了。
  倘若皇庄的小规模培育种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话,那代表大明能在此后几年,有计划的,有规模的推广种植。
  耽搁一年时间,就耽搁很多事情,更会饿死很多百姓。
  从天启元年开始,大明算是迈进高灾期,灾情频生之下,粮食减产成为必然,更别提期间的徇私舞弊和土地兼并。
  出手解决吏治问题,是需要周期的。
  朱由校不想看到,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大明的底层百姓,因灾情而遭受凄惨遭遇,在绝望中饿死。
  朱由校等得起,大明百姓等得起吗?
  一天不吃可以。
  两天不吃可以。
  五天呢?
  十天呢?
  那是会成片饿死人的!
  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在整顿吏治的期间,朱由校要从海外购进粮食,要推广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物,这样才能救更多的百姓活命。
  “这土豆和红薯,真的能吃吗?为何本官心里总觉得不靠谱,陛下为何对外来作物这般重视?”
  “这土豆和红薯的亩产,能有多高?一百斤?两百斤?大明现有的土地,种植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物还不够,怎能拿来种这些外来作物?”
  “的确,夏税秋粮乃国朝赋税的根本,将这些不知所以的作物种下,岂不是会动摇正赋?”
  “快看!那挖出来的东西,是土豆?还是红薯?为何块头这般大啊,这一块都超三斤了吧?!”
  随驾前来的群臣,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对地头忙碌的人群指指点点,不少人流露出的神情,是担忧,是凝重。
  玉米、土豆、红薯等舶来品,明明是在万历朝时期传播进来,可直到百余年后,才大规模种植起来。
  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有很多。
  其一,不清楚这些作物的习性。
  其二,不知道这些作物的吃法。
  其三,牵扯到赋税的夏税秋粮。
  其四,影响到大地主的财源。
  其五,传播途径的闭塞和滞后。
  身后群臣的小声议论和质疑,朱由校全都听到了,不过却没有多说其他。
  关于能吃吗?
  亩产怎样。
  牵扯到夏税秋粮等事。
  朱由校心里都清楚。
  想要给大明增加几类作物,并且成规模的种植起来,首先要打破的是能吃吗,亩产怎样的质疑。
  至于牵扯到赋税、利益等事,朱由校有的是办法去解决。
  产业,是扶持新兴产物的核心。
  “甲字号地块,所丈田亩,一亩所收土豆,一亩所收红薯,准备称量!”
  在围观人群议论之际,徐光启、王象晋他们,早就跑到地头这边,内心忐忑的看着土豆和红薯的收割。
  听到农科院的人所喊,方从哲、叶向高、孙承宗、王象乾、王在晋这些朝中重臣,无不是神情凝重的看去。
  对今日随驾前来京郊皇庄,视察红薯和土豆的收割,他们是有着不同看法的,对两种作物的亩产,亦是很关心的。
  “皇爷,是否过去看看?”见一筐筐土豆和红薯,被农夫背到地头这边,魏忠贤小声询问道:“奴婢……”
  “不用!”
  朱由校摆手道:“不要影响农科院的差事,就待在这里看着。”
  目光所看之处,徐光启、王象晋、陈经纶他们,各自忙碌着,有检查的,有抖土的,有指挥的……
  称量区忙碌之际,负责收割的队伍,已开始下一块田亩的收割,一切看起来,是那般的井然有序。
  讲依据,摆事实。
  是农科院秉承的思想。
  “土豆称量开始,记,九十七斤!”
  “八十九斤!”
  “一百零六斤!”
  就在随驾群臣之中,一些文官露出不耐时,陈经纶所领的称量队伍,开始分批称量,一亩所产土豆。
  一个个斤两数额传来时,不少人脸上露出惊疑的神情。
  情况似乎和所想不一样。
  “不会吧,这都快七百斤了,一亩土豆所产,能有这般多吗?”
  “是啊,莫不是农科院的人,在背后弄虚作假吧,这产量怎会这般高?”
  “不可能,这产量绝对是假的,一亩水稻的产量,还要是上等的良田,能有五百斤,都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质疑声渐渐多了。
  眼前的一幕幕,叫很多人都不相信。
  这怎么可能啊!
  方从哲、叶向高、孙承宗、王象乾这些阁臣和枢辅,一个个眉头紧皱,站在天子的身后,目不转睛的看向徐光启他们。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陛下!好消息啊!”
  徐光启手持奏疏,快步朝朱由校跑来,激动道:“所收甲字号地块,丈量所种土豆一亩,亩产达一千六百七十一斤!
  丈量所种红薯一亩,亩产达一千四百三十九斤!
  祥瑞!这真是大明的祥瑞,土豆和红薯的亩产,均超过预期,请陛下御览。”
  徐光启此言一出,群臣一片哗然。
  土豆和红薯的亩产,怎可能会这般高呢?!
  这不可能!
  “徐光启,这是不是你农科院的把戏?”刑部右侍郎邹元标上前,质疑道:“这西洋蛮夷的土豆和红薯,亩产怎会这般高!”
  “没错!”
  吏部尚书周嘉谟,紧随其后道:“亩产均超一千四百斤,这简直闻所未闻,尔等可是在欺君?!”
  跳出来质疑的大臣,不止有东林党,还有齐楚浙党等派,对于这样的产量,存有这样的质疑,太正常了。
  大明所种小麦和水稻,是规模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小麦亩产,普遍在两百斤到三百斤徘徊。
  水稻亩产,普遍在三百斤到五百斤徘徊。
  年景好了,亩产高一些。
  年景不好,亩产低一些。
  至于碰到旱灾和水灾,或者雪灾,那就不是歉收了,而是颗粒无收。
  朱由校转过身,看了眼跳出来的群臣,没有多说其他。
  面对质疑声,最有力的反击,就是讲依据摆事实!
  “徐卿,派人把这座皇庄,封存的每日台账,全都搬过来。”ŴŴŴ.BiQuGe.
  朱由校接过奏疏,掷地有声道:“既然有人质疑你们,那就拿出事实依据来,继续收割剩余田亩。”
  “臣遵旨!”
  徐光启忙拱手道。
  天子所表明的态度,叫很多大臣的心里,都不由得揣摩起来,难道土豆和红薯的亩产,农科院没有作假吗?
  可亩产均超一千四百斤,太匪夷所思了!
  “陛下,能否允臣看一看,农科院所呈的奏疏?”在众人注视下,孙承宗走上前,作揖行礼道。
  “看吧。”
  朱由校露出笑意,将手里的奏疏,递给孙承宗说道:“有了这些新作物,若是能培育出更多良种,在大明推广种植起来,必将永除饥荒之患!”
  朱由校的豪言壮语,让随驾的群臣无不心惊。
  孙承宗接过奏疏,方从哲、叶向高、王象乾、王在晋一行,纷纷走上前,凑在一起看这份奏疏。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加快了不少。
  “所收乙字号地块,丈量所种土豆一亩,亩产一千五百七十八斤……”
  “所收丙字号地块,丈量所种土豆一亩……”
  农科院每隔一段时间,就传来收割土豆和红薯的称量斤两,尽管各地块的亩产,存在相应浮动。
  但这些土豆和红薯的亩产,从没有跌破一千四百斤!
  随驾的这帮朝中阁臣、枢辅、廷臣,情绪慢慢改变了,从当初的惊疑和质疑,渐渐变成了惊喜和不可置信。
  徐光启命人搬来的农科院封存台账,详细标注着所种土豆、红薯、玉米的田亩数,还有该地掌庄太监的画押。
  就算农科院想要作假,那也是不可能的。
  时下满朝文武谁不清楚,内廷这边的太监宦官,无一人敢忤逆天子,更别提欺君罔上了。
  敢这样做的太监宦官,早就死了!
  一个个土豆堆和红薯堆,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那般的强烈,叫随驾的群臣无不是震惊无比。
  “对未知的农作物,存有质疑是正常的。”
  朱由校眼神坚定,指着那些土豆和红薯堆,看向群臣说道:“但是否认农科院的成果,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不要觉得大明之外的作物,不能吃,不能种,天下不是你们所想的那个天下,大明统御的江山,并不代表整个天下!”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ahfgb.com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趣÷阁趣鸽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第一帝更新,第一百七十八章:大明必除饥荒之患免费阅读。www.ahfgb.com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