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纵吾一人亦往矣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伏海的目光从孔子身上,落在了河里的一片落叶上。
  在水面上,落叶随着水流一路向下,畅通无阻。
  一片叶子从长出来并且落下,都似乎顺从这一种命运的痕迹。
  “不知,随波逐流是否是随心所欲。”
  伏海以这片落叶为引子,问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主体是随波逐流。
  看似万事万物都在选择自己的道路,但实际上都是在随波逐流。
  一颗植物的种子,落在了那一块土地后,只能在那里生长起来。
  吸收土地的营养,吸收阳光,这就是随波逐流。
  而蝴蝶和飞鸟,看起来在成长后,就能够自由的飞翔在这片天地。
  然而,
  它们也要随波逐流的寻找食物,在固定的季节当中交配,在一定的寿命后死去。
  春去冬来,虽然是不同的蝴蝶和飞鸟,实际上蝴蝶和飞鸟都在做着相似的事情。
  至于人的话,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小的时候,受到了父母和邻居的影响。
  在稍微长大后,又受到了妻子和儿女的影响,甚至会多受到国家的影响。
  哪怕老了,也会出现各种类似的疾病。
  你做出来的每个选择,好像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在内,但又有多少是受到你掌控,多少是受到周围的影响,你掌控的又能改变什么?
  这谁也不知道。
  伏海记得前世,他背过的《论语》中有一句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而现在这句话也是不久前听孔子亲自说过的句话。
  所以这个问题是伏海对于随波逐流的世界本质,和孔子自身随心所欲境界的一个碰撞。
  而孔子在听见这个问题后,稍微有些沉默。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认的。
  部分的随波逐流是随心所欲,但部分的随波逐流肯定不是随心所欲。
  如果只是回答部分一个准确结果的话,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必要谈论的。
  伏海表面上是问群体,此时却在问孔子。
  他说自己随心所欲,这随心所欲是否是随波逐流。
  或者说,他孔子是否在随波逐流。
  “不是!”
  在思考了一会后,孔子捡起了地上的一片黄色的落叶,捻在手里说说道。
  “生命有顺从和不顺从。”
  “水有自上而下,也有向上的蒸腾。”
  “叶子看似被树放弃,看似受到风的侵扰,看似只能随着水流溜流走。”
  “但叶无所同,本身就是他们的不顺从。”
  “叶子的形状才是随心所欲,随波逐流不是。”
  孔子拿起了那一片叶子,丢向了溪水当中。
  这一片叶子飞旋着下去,直到落在水面上,流淌下去。
  伏海顺着那片落叶看了过去。
  这河里是有很多的落叶,终究不是完全相同的落在了河中。
  落在在水中,有的会被河里的鱼吃了下去,有的会在岸边搁浅,结局也不尽相同。
  随波逐流是一种状态,随心所欲也一种状态,两者没有绝对的对立。
  从树木到飞鸟,他们也许不需要随心所欲,但一定需要随波逐流。
  如果没有随波逐流的话,就没有他们生命基本的绽放。
  随心所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结果和认知?
  伏海对这个答案似懂非懂。
  于是乎,他打算把问题再问明白一点点。
  “我曾听汝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知这如何解?”
  “弟子且可为官建言,汝必知其关窍,为何不做变通?”
  伏海见过孔子的日常,能感受到那一种矛盾的存在。
  他很难把这种矛盾和随心所欲联系起来。
  在他的心中,随心所欲不能和无法无天联系在一起,两者有些共同的地方。
  那就是受到的阻碍会非常的小。
  但孔子不是这样的。
  让伏海感觉到,叶子明明知道会枯黄,会有风,却仍然选择了成长悲壮感。
  就如同孔子行走了这么多的国家。
  他觉得孔子在出发的时候,就对这么些国家有了解。
  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自己会被拒绝吗?
  明明不知道不可为却为之,处处是束缚和局限,就好抽象一个人在带着镣铐跳舞。
  这样真的能随心所欲吗?
  “我曾经看见了一条大道,而在这条路上有一座山拦住了,我花了一生的时间,去试图把这座山搬掉,你问我为什么不绕开这座山?”
  “我有很多的弟子,他们看见我在搬这座山的石头,觉得很钦佩,就参与进来了。”
  “为此,他们也看见了这座山,我的弟子们在看见这座山的,有选择绕开的,有选择去叫人的,有选择跟在我后面叫人的。”
  “有了他们的存在,不说这一座山会被搬走,但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么一条道被山拦住了,总有人会和我一样,试着把山搬走。”
  “如果我不试图去搬这座山,以后就很难看着和我同样走这条路的人出现。”
  “就好像你说的随波逐流,先要有波,先要有流,我愿意做那波流,我既然做了那波流,那我是不是随心所欲?”
  孔子在话语结束后,还不由的形成了一个悖论。
  伏海在听完这么一番话后,也有些怔住。
  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感觉,随心所欲并不是真真正正的你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也不是说把整个世界都看透了,才能做下去的结果。
  随心所欲就是能看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能看见自己远处的一个点,你知道要怎么过去。
  哪怕这中间有什么阻碍,你有什么阻碍,依旧不畏惧。
  就好像你想跳舞,哪怕戴着镣铐跳舞都是在随心所欲。
  哪怕你全身不能动,有一阵风吹动了你的头发,你依旧是随心所欲的。
  当然,
  孔子对自己要走的路很清楚,“仁”、“礼”、“美”、“善”是他行走的准则。
  伏海自觉自己做不到这些。
  哪怕唯一的善良,都不敢太保证。
  未见四宇,未曾随心所欲。
  难道自己还要走什么寻心过程吗?
  可是他终究不是孔子,不可能和孔子走上一样的道路。
  伏海没有继续纠结这个问题,而是打算把这个问题继续问下去,好给自己继续提供点思路。
  他终究还没有想清楚,他的底线是什么,或者坚持哪一个字。
  “我见过了不少人,有小孩,有中年,有老人,不知如何判断他们在求道。”
  “有些人生来就愚昧,无论如何都无法教导,如何让他们求道?”
  “又或者说,这条道是很好,但却逐渐有人被裹挟着过来了,被迫当奴隶,这道还是原来的道吗?”
  伏海问这个问题,是对孔子回答的延续。
  孔子说他在求道,也想让更多的人求道。
  在前世,他知道互联网上都成吵成一团,这些说话的人,不仅要考虑他们的脑子,也要考虑他们的屁股。
  只要没有统一在一起,就可能出现矛盾。
  只要试图统一在一起,那就会变成随波逐流。
  你说你开了大道,但这条大道却逐渐束缚了更多的人过来。
  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在前世,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儒道在开始成为了统治者的工具后,又逐渐成了封建礼教。
  整个问题有三层,都是应对集体的情况。
  孔子所做的事情,就是针对整个社会中的人。
  第一个是针对生老病死的规律,本质上就是在替换,总有人会自身的年龄和角度,无法接受一些事实。
  第二个则是针对底层或者是弱者,这种人才是社会的大多数,处理有些难度。
  第三个假设大道中的不仅挖开,还进行了变道的情况。
  什么东西都会变,会在时光中发生变化。
  哪怕这条道想得再好,总扛不住人是在变的。
  孔子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他听懂了伏海的问题。
  在刚才问题上,伏海在问他,也是在问他的一生。
  开始问他有没有觉得自己随波逐流。
  第二次再次深入问他如何随心所欲。
  现在相当于伏海带入了一个新的角度,他就是那个求道的人。
  刚才他是讲述者,现在则是引路人。
  问题可以说是从点到面。
  更是从理论到实际,从一个人到所有的人。
  孔子没有迟疑太久,就开口回答道:“庄稼的生长有快慢的区别,树木的成长也不同年岁的区别,这需要有教无类。”
  “不过,我从来没有主动求别人走我这条路,我只是衔自己走,如果有人跟着我走,我心里是喜悦的。”
  “在我行走诸国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小孩比我聪慧,看见老人骂我愚昧,他们都是我师,我难道对我师还有怨言吗?”
  “这路有千万条,我孔丘哪里能让所有人都走我这条道路呢,只走其他道路的人,不害人、不害己都是可为我道之友。”
  “人有善恶,不可处之则不处,若两者有间隙,亦可为敌为寇。”
  “若我道框人进入,使人随波逐流,我也没有多大的办法,只能希望有人能重新行道,以新路开旧路。”
  “我只是希望我能成为那种入地里的一颗果树种子,结果发芽然后长出更多的幼苗,直到让所有经过我这条路的人都能充饥。”
  孔子用平淡的语气说道。
  此时,在伏海的眼中,孔子好像成为了那移动山川的愚公。
  这个传说还没有出现,但孔子就是这么一个人。
  从始至终,孔子这个愚公都没有人帮助他移山,而是用自身打动了一群人,一群人自发地移开了这么一座山。
  “谢圣言!”
  伏海直接作辑行弟子礼,算是感谢孔子的教诲。
  就年龄来说,他其实还是小于孔子的。
  就知识层面来说,他前世乃至现在都受到了一点启发,一个弟子礼还是必要的。
  在他行礼后,孔子体内就有一抹紫气飞了出来,进入了他的身体。
  就好像当初麒麟倒地的时候,就有一抹紫气进入了他的身体,现在又有了一抹。
  问题问到这里就差不多。
  在观察了孔子一年的日常后,伏海对孔子所追求的四点美德还是很熟悉了。
  这不是他想要追求的。
  所以没有很大的启发。
  反倒是现在的一问一答当中,他亲自感受到了孔子对于自己的看法,对集体的看法,心中有了收获。
  人是先要了解自己,然后才能进一步的了解别人。
  从孔子这里看,孔子是一个很了解自己的人,教导弟子方面不说千秋万代以后如何,至少几代内不会出现问题。
  有孔子的存在,儒家以后会兴盛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相比于其他的贵族,孔子是一个行走在普通民众中的人,很多言论也贴近了民众。
  从群众走出来的孔子,会被群众所选择,是理所当然的。
  “非圣言,庶人言。”
  孔子在伏海说话后,却摇了摇头。
  他很喜欢刚才伏海说他是普通人的那句话,如今一句圣言,反而有些贬低他了。
  就好像,他喜欢自己的弟子尊敬自己,却不希望他们过于捧高自己。
  接下来,两边都进行了道别。
  伏海在说完这番话后,还要仔细的体悟一番。
  而孔子在见面完伏海后,也算是完成了一个人情。
  甚至回答伏海的问题,本身就是搬走流他所在那条大道上的一块石头。
  离开时,孔子还祝愿了伏海一句,希望他能早点修成真龙。
  曾经孔子见过老子,感慨老子如同龙一般。
  现在看了伏海,觉得伏海离真龙差些。
  伏海也是答应。
  他还用法术弄出了木舟,推水送了孔子一程。
  由于伏海没有露出水面,在沂水边,颜回看着孔子走上去的,坐着轮船下来的,十分诧异。
  但伏海作为异兽,孔子没有想把伏海暴露出去,所以也没有多说。
  在孔子离开后,伏海就在尼丘山找错了一个深潭,开始思考两年来的经历。
  他知道,想要真正的突破,还得把孔子和老子的话,领悟透才有可能。
  一个儒,一个道。
  那是前世就受到影响的思想,他需要两者结合起来。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ahfgb.com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趣÷阁趣鸽为你提供最快的从白蛇开始,我有模拟器更新,第191章 纵吾一人亦往矣免费阅读。www.ahfgb.com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