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悬念收尾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直播镜头前,肖旭日和《古代趣闻》的许缘缘表示会继续追踪化石鉴定的进展,告知大家后续结果。
  这是最漂亮的直播收尾。
  石英洞窟里边要么没有恐龙化石,要么藏在扎扎实实的山腹内,很难被发觉。
  圣姑山风景区连续发现恐龙化石的噱头基本到此为止,最后能留下个疑问,使热度得以延续, 将收益最大化。
  直播临近尾声,于闲还尝试钓了个鱼。
  “有没有哪位觉得我对葬火龙的猜测极度不靠谱,可以连麦进来,我们打个赌。”
  矛头直指傅海涛,又没有直接点名,这一手玩得准确又高明。
  直播间大多数水友都是从傅海涛那边摸过来的, 其他闻讯赶来的学者和相关爱好者也知道两边之间的矛盾。
  弹幕一时有消停的迹象, 就看傅洲研究所是否有反应。
  几秒安静过后,傅海涛并没有因为被挑衅失了智, 跳脚进来打赌。
  他心性糟糕、学术方面不完全扎实,但好歹是大家族拿钱堆出来的博士生,见过大世面,懂得权衡利弊。
  此时不跳出来打赌顶多在气势上弱三分,就当在忙,没看着场直播;
  万一跳出来打赌,输了绝对没面子,赢了也没意思,就拿那点骨头,于闲判断错误又如何。
  在没什么把握的前提下,傅海涛选择沉默,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傅洲研究所这边的化石坑里拿出大成果。
  见傅海涛没有被轻易激将跳出来, 于闲也不放在心上。
  借着弯腰整理化石的功夫, 于闲从中拿起一个包好的回旋标状物体, 稍稍打开,在镜头前展示。
  “各位观众这也是个骨骼化石,应该不属于葬火龙, 可能是其他恐龙,也可能是其他古生物暂时没法判别。”
  这番话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路人们不关心一两块边角骨骼碎料,学术圈或是深度爱好者知道从散碎骨骼追根溯源的难度,不做专业的检测没啥好讨论。
  看似毫无节目效果的动作,其实对于闲极为关键。
  被保鲜膜包着的是魔鬼蛙下颌骨化石。
  一直以来,学术圈质疑于闲的一点是几乎没有公布具体的化石发现地点,只说大致在某个城市附近、某个地形区。
  往后于闲绝对会抛出重磅炸弹,公开寒疆高原存在魔鬼蛙。
  今天的直播录像是证据,证明于闲是在寒疆高原、圣姑山风景区、石英洞窟发现了魔鬼蛙化石。
  寒疆高原更为早期的霸王龙超科成员一直没有被发现,是因为给魔鬼蛙吃的数量减少。
  这些都是今后的棋子,于闲提前给它们占定了落位的有利条件,所有人却无知无觉。
  “今天的直播到此为止,期待后续有更多发现,各位水友再见。”
  于闲和直播间里的观众道别,随着平台程序关闭,周围严阵以待的工作人员终于松了口气,激动的情绪在体内奔涌,与汗水和疲惫交织。
  “喔——”
  “我们胜利了!”
  “太感谢于先生了!”
  要不是石英洞窟狭窄闷热, 圣姑山风景区人员都想把于闲提起来,像电视剧中的欢呼与庆贺一样上下抛飞。
  另一边, 许缘缘在内的《古代趣闻》三人组则是另一番表现。
  “终于结束了…”
  “我小命都要丢在寒疆高原了…”
  “我好想回家呀…”
  长达二十三天的圣姑山风景区恐龙化石勘探工作结束。
  其中一只将军龙的化石还连带着围岩,于闲不可能用太清尸解帮他们清理,得等肖旭日找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分离,才可能和游客们见面。
  不论后续化石展览如何安排,圣姑山风景区本月的客流量已经增长80%以上,还有源源不断的媒体前来采访,持续让风景区的热度发酵。
  以往有网红或是记者想要深入了解未开放的石英洞窟,肖旭日恨不得铺红地毯迎接他们进来。
  现在有底气了也知道恐龙资源有限不能过度消费,于是对后续的媒体团体开出高价的采访费用,大赚一比。
  赚了钱,肖旭日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增加给于闲的酬劳了。
  “于先生之前和您约定5万币的酬劳,实在是我们现金流拮据,现在经济状况转好,酬劳翻倍…您看可还行?”
  “肖主任实在太客气了,同意让我拿走那个未知化石,已经是分量相当重的报酬了。”
  “哪里哪里。”
  圣姑山风景区一行人全当于闲出于学者的骨风,才如此推托。
  在他们看来那个骨头能值什么钱?
  就算核验出非常厉害的恐龙,也只是一小截而已,没法放在旅游景区展览。
  肖旭日再三表示,酬劳翻倍是必须的。
  于闲不再推托,“希望今后还能和肖主任有更多合作机会。”
  说心里话,于闲当真佩服肖旭日以及合作伙伴们的诚恳态度。
  圣姑山风景区门票只有50b,景区小吃、纪念品也少,这个月增加的客流量扣除相对成本,净利润不会太夸张。
  景区更加热门,可以预见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前期成本水涨船高。
  收支相对局促的情况下,拿到些小钱的肖旭日的首个念头就是多给于闲酬劳。
  “过些天于先生要去什么地方?如果还在檀香市或者周边城市,我可以帮忙打点打点食宿。”
  “和起初说的一样,我想进深山里考察,身为古生物学者,不能因为寒疆高原条件而立而退缩。”
  “于先生真是学术圈的表率呀。”
  “可不敢这么说,这口锅太大了!”
  于闲知道考古学圈子里有许多为人师表的老教授、有学养生或者资深学者。
  他们并非害怕吃苦,实在是大多上了个年纪,真的不适合进入寒疆高原折腾。
  大的研究所也一样,进入高海拔荒野的人数越多,开支成本也越高,万一出了岔子死亡抚恤金另说,高端人才的损失没法用金钱衡量。
  这还没考虑相关设备、大型机械的运输难度。
  恶劣的条件随时危及生命,对考古圈子其他组织来说的荒芜禁地像是一扇逐渐打开尘封石门、散去迷雾的宝库,在于闲面前隐隐约约透射着非凡底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