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城内见闻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神驰之间,驷马拉车飞过阴山谷口。
  只见前方地势开阔,一座巨大城池如凶兽卧在大地。
  城上阴云密布,云气滚滚笼罩地上城郭,时而闪烁雷光,但不见雷音。
  二姐望天上雷云道:“此地竟有阴气结雷?”
  春燕含笑说:“那天上云气,乃雷泽之气汇聚而成。”
  “上古时, 火师与魍魉在雷泽一战,火师请天火焚烧雷泽,魍魉将计就计,借他火焰炼化雷泽,得一方雷池。”
  “后雷泽化为沃土,中原之民迁居此地,建了一座郯城。”
  “我家阴山北边尚存一小块雷泽,水气整日升腾,水泽有葵阴母雷,对熬炼阴魂大有好处。”
  “大姐如有意,可以去洗炼一番。”
  高二有些心动,却又担心有人窥视,便压心动婉拒好意。
  刘彦略知阴神炼雷修行之事,但不知雷分阴阳,转问二姐:“阴雷对神魂修炼有什么好处?”
  高二目视雷云说:“阴雷不同于阳雷。阳雷至刚如火,阴雷至柔如水。”
  “阴为万物之母,此雷气灌入阴魂,可以滋养神念,使念头不断衍生,便是增加法力。”
  “世上纯正阴雷极难生成,听说上古雷泽乃葵水与地阴孕育产生,乃天成阴雷之地,因此古时雷泽鬼物众多。”
  “原以为魍魉与火师之战后, 雷泽早在世上消失,不想此处仍有留存。”
  “你家有此宝地, 何不借此修炼?”
  以她眼力, 这春燕不过是游魂之体, 与阿九境界差不多。
  开始二姐并不在意,眼下见到雷泽之气化阴雷,再看此女觉得必有所藏。
  此话乃试探之意。
  春燕笑了笑,眸光狡黠说:“小妹不通鬼仙修行。”
  “再一个,修成鬼仙又如何?还不是要投胎转世,转世之后又要历劫,我何必废那闲事。”
  说着转对刘彦,手指下方城道:“公子你看,那就是给孤城,昔日吕氏四代屯兵在此。”
  刘彦随指瞭望给孤城。
  此城大过临安,城中车水马龙,大小灯笼沿街悬挂,众多鬼魂在街上游荡,喧闹鬼话随风传入耳中,看着颇为热闹。
  东西城郊外还有乡村,众多乡鬼挑灯沿路进城,来来往往好像赶集一样。
  春燕讲解说:“给孤城有七八万游魂, 加上东西两乡之鬼,十万数是有的。”
  “平日只开东西两门, 好让乡人进城做买卖。”
  “每逢阴月阴日, 亦或三元节,北门才开。”
  “届时北门一开,阴司酆都之鬼便可从北门外黄泉路来我给孤城,探亲游赏比比皆是。”
  “那南门则通娘子庄园,一般只有娘子进城才开。”
  刘彦记下所见所闻,又问城民乡民靠什么生活?
  “小生听闻香火可以化钱,为鬼所用。”
  “死人用纸钱可以在鬼市购买吃喝穿用,而鬼市要依靠城隍神道维持。”
  “大姐这里并非阴司,如何供养十万众鬼?”
  春燕说:“我家不是寻常鬼域,有些类似山海之国、小千世界。此地阴土可以种出庄家,饿不着他们,便是活人也能来此住。”
  “在凡间怎么活,在这里也一样。”
  “因此吕氏可以在此藏龙养兵。”
  “东西两乡本是吕氏屯田之地,现在仍有乡鬼种庄稼……”
  驾车的翠莺转头搭话道:“不光种稻,还有种菜、种瓜、种豆的,这里庄稼长得快,百日一丰收,再来十万游魂也能养。”
  “酆都城里达官贵人都爱我乡的稻米……”
  “他们香火钱可在我城中使用,我城中乡民也能受用他们的香火祭品。”
  “公子无须担心你乡百姓来此忍饥挨饿,到时会种地的叫他们种地,来到此地,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
  谷葒
  说着话,驾车落去东城外。
  道上百姓阴魂看见娘娘车驾到此,纷纷躬身行礼。
  春燕免了他们礼数,收起驷马车驹相邀刘彦、二姐进城。
  城中似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街景十分热闹。
  城民百姓不单是人面,还有兽面。
  兽面阴魂大多是修道未成的精怪,养出人性,穿着也像个人。
  春燕领路说:“那些精怪游魂道行浅薄,与鬼相差无几,在外面难以生存,在我乡求个安身之所。”
  “我娘子只收留善类,若有诡诈凶恶之类来此,便丢进沸河烫死。”
  “那河水能杀邪念,心肠越歹毒越是受苦,凶恶之徒落入其中,大多吃不住苦厄,灭了自身念想。念想一灭,魂儿就散了。”
  刘彦对此深有体会,他在河中承受苦厄炼心,也曾有过‘空念’之时,才明白沸河厉害之处。
  众人说话游街,观赏各种事物,春燕一路讲解。
  二姐好奇二女身份。
  她打量小娘子问:“我观妹妹只豆蔻芳龄,却姿色天成,想来生前必是高门府邸千金。未知尊姓?”
  翠莺闻夸含羞道:“小妹姓韩,阴间出身,从未享受过阳世荣华富贵……”
  春燕介绍说:“我这妹妹乃鬼母所生,其父是阴司通判,她还有个兄长在城中任主簿,名为韩天和,此子乃酆都才子。”
  “去年中元节,我娘子例行考核曹官、六部主簿,她兄长在众鬼生员中得第一。”
  “原本叫他做‘令尹’,他自谦不能胜任,把位让与别人,自己屈居主簿。”
  说话间,他们走过一处街口,右边一座高大府邸,类似衙门。
  门口围着众多阴魂,似乎里面正在断案。
  刘彦跟着春燕二女过去围观。
  见里面跟县衙公堂差不多,两边是持棍皂吏,堂上是管城的令尹,面有四五十岁。
  堂下右侧有个清俊书生,坐在书案前抄记。
  此生便是翠莺兄长韩天和。
  堂上原告两人,被告一人,原告乃一双夫妻。
  丈夫告妻子与被告通奸有染,妻子告被告冒充丈夫,侮辱自家清白。
  被告则跪地喊冤,称‘自己与他家为邻居,吃醉后误入他家,娘子拉着不放,自己禁不住引诱才做此勾当。’
  堂上令尹捏须思量,问那娘子:“为何认错邻居?”
  娘子哭说:“小奴当日也吃醉了,看他穿的和丈夫一样,就拉着回房。他心知肚明就不说,这不是冒充我夫?”
  令尹点头转问主簿:“你看此案如何定罪?”
  韩天和思虑少许,说:“周氏娘子有失德之罪,该受训诫。秦大明知她是邻家之妻,却纵欲淫心,行奸淫之实,当下锅熬煮三天。”
  “不过,秦大非有意行骗,其中多有巧合。可免受汤锅之刑,改为一百棍棒,赔偿周齐五百两。”
  令尹颇为满意,问三个原被告:“可服判决?”
  三鬼皆服判。
  被告跪地谢恩,又对着韩主簿磕头。
  后被一群衙役抓到街上当众杖责。
  门口众鬼散去,韩天和与令尹这才看到春燕他们,放下案子出堂见礼。
  春燕与他们引荐刘彦。
  “此乃临安儒家君子,刘世才公子。”
  “他今夜以身渡河见得娘娘,是我家的贵客。”
  此言一出,令尹、韩生眼眸变色,都很惊讶。
  他们任职之前,曾下河洗心,深知沸河之苦,不想有凡人能以身渡河!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