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陶渊明出山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义真要走的消息自然瞒不过江州官场。
  一时间大家都是喜极而泣奔走相告。
  终于走了!再不走这江州就要被撸秃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不速之客找上门来。
  “你怎么又来了?”
  来找刘义真的正是之前被刘义真赶出去的陶渊明。
  此时的陶渊明没有几天前的狂傲。
  在刘义真将他怒斥之后,他先是感到气急攻心,之后便陷入反思。
  陶渊明这种境界的人不是白痴。
  只是路走窄了。
  尤其是自从刘义真开始调查江州官场之后,他的境遇越来越糟糕。
  今天自家小院的菊花全被踩死。
  明天自己存酒的酒罐都被打翻。
  后天居然来了几个以前救助过陶渊明的“朋友”,说让自己还钱……
  这些改变让陶渊明逐渐看清了自己。
  没了陶侃曾孙的身份,他真的什么都不是。
  而且陶渊明还特意去了彭泽县一趟。
  那里本该是陶渊明从政的一个新起点。
  但今天前去一问陶渊明才知道在自己挂印离去后新来了一个县令,那县令不似陶渊明这般有贤名,出身也不是很高,但凭借对农事的熟悉使得彭泽连续几年丰收,如今那县令已经调到蜀地,做到了一郡郡守的位置上。
  这让陶渊明十分羞愧。
  而更让陶渊明下定决心的事情却是他在从彭泽返回南昌的时候路过一个村落居住下来。
  那天农户招待他的食物中没有美酒,没有蜜水,只有存放了不知多久的陈粮和一尾不怎么新鲜的小鱼。
  这,才是真正的百姓生活。
  陶渊明回到家中后便将自己所写的诗集都给烧了。
  “可笑,真是可笑。”
  在漫天的火光中,陶渊明第一次真正走出他那间小院。
  “世外桃源不在这里,在天下。”
  他来找刘义真而不是王弘,就是想告诉自己,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
  菊花固然清寒傲雪,但终归到底还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长安公让我做一名刀趣÷阁吏也好。”
  这是陶渊明的原话。
  刘义真一开始还以为陶渊明是在玩自己。
  但当他看到陶渊明完全是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时这才意识到陶渊明是真的想做些什么。
  “值得吗?”
  陶渊明如今已经五十四岁。
  在这个人均寿命普遍不高的年代,已经算得上高寿。
  这个时候重新出仕,他是想做第二个姜子牙?
  哪怕放在后世,五十四岁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这个岁数创业的,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最重要的是陶渊明若是出仕,他一辈子的名声就毁了。
  虽然陶渊明没做什么坏事,但是不少“躺平”的宅男隐士其实一直是把陶渊明当偶像的。
  “说好的一起躺平,你这家伙居然去内卷?”
  看着偶像重新出道,无疑会刺激到一些人,这帮人毫无疑问会在之后的日子里中伤陶渊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陶渊明却不以为然。
  从他来找刘义真的那一刻起,他就想明白了。
  有的人活着只是活着。
  有的人活着,却是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这都是新生,都是生命的开端。
  以前的五柳先生已经被陶渊明亲手埋在那处庭院,现在的他是追求新生的陶元亮。
  “刀趣÷阁吏……不太妥。”
  面对陶渊明的“改过自新”,刘义真心中甚是欣慰。
  “我近期打算开办一处学堂,你若愿意可来做个先生。”
  “还有……”
  刘义真陷入思索。
  陶渊明既然舍得这一生的清名出来发挥余热。
  刘义真自然也不会亏待他。
  “你种了这么多年菊花,可曾明白菊花里的大道?”
  大道?
  陶渊明一脸疑惑。
  “唉——”
  要不说人家种豌豆能种出来一个新的学科,陶渊明种菊花只能写诗呢。
  “种菊花……”
  刘义真开始帮陶渊明开挂。
  “你仔细想想,在你种菊花的时候,若是有高茎菊花和短茎菊花杂交在一起,是不是有一半是高茎,一半是短茎?”
  “唔?好像是。”
  “那你在想想,你种菊花时,两株短茎菊花杂家在一起是不是只有短茎菊花?”
  “咦?”
  见陶渊明陷入思索和疑惑,刘义真开始谆谆诱导。
  “这些都是巧合吗?为何会如此符合阴阳之术?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你就不想知道吗?”
  “这……”
  “有没有可能,菊花的高茎短茎和其传往后代的信息有关系?”
  “比如高茎是阳性,矮茎是阴性?”
  “菊花有阳而显阳,两阴则为阴?”
  陶渊明的呼吸急促起来。
  他似乎看到一个神秘而迷人的领域在对他招手。
  等等!
  陶渊明慌忙解释:“我并不是想种菊,而是……”
  “都一样!”
  刘义真知道陶渊明想说什么,无非是要涉及政务呗。
  但谁知道陶渊明政务水平怎么样?
  万一是第二个谢灵运,不但会让陶渊明晚节不保,刘义真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人,还是要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这种菊大道难道就不是为国为民?”
  “若有一天能破解其中道理,使得天下谷物都能长出饱满的粮食,便是当世神农。陶公以为此举功德和主政一方的政绩孰轻孰重?”
  嗯,不是自己人的时候骂人家乡野村夫,现在却是口称“陶公”,这很刘义真。
  而陶渊明似乎也被刘义真的野心吓到了。
  “天下谷物……种植之道……神农功德……”
  陶渊明干涸的口腔中艰难的咽了口唾沫。想到了自己来时王弘对自己说过的话——
  “长安公此人野心太大,元亮一定要考虑清楚。”
  今日一见,陶渊明才终于明白王弘口中“野心大”,到底有多大。
  皇位?
  权柄?
  财富?
  都不是!刘义真的野心压根就是往圣人身上蹦的。
  但和王弘不同的是陶渊明如今又没什么牵挂,几个儿子又都不是什么大才,饿不死就行。
  所以陶渊明这种人,是有资格和刘义真一起浪的!
  浪输,大不了遗臭万年。
  但一旦赢了……
  陶渊明已经不敢想那时候发生的事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