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谈什么?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七月下旬。
  天气热至顶峰,李承乾待在府邸中哪也不愿去。
  上回孔颖达临走时问出的问题,他给了一月的时限。
  是以,直到现在国子监的监生们都还在体能训练中,而且将会持续到八月中旬。
  就在这一个月内,李承乾可以说是做了不少事。
  唐酒司酿酒计划已经全面启动,第一批酿制的数量就是百万级,堪比去年整个大唐酿酒量的五分之一。
  别看仅仅只是多了百分之二十,要知道去年可是完全没有唐酒的。
  这个数量,足以影响整个大唐的酒类行业。
  其次便是云汐汐所负责的‘衣’字,在这一点上进展稍微慢了一些。
  除开人手不足的问题,技术也是很大的难关。
  想要把棉花变成布匹,是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的。
  虽然李承乾把这些工序的流程告诉了云汐汐,但其中每道流程的具体技巧需要云汐汐自己摸索。
  比如其中有一道工序是需要把成团棉花梳理成单纤维状态,同时还要把细棉花的与粗棉花分开,那么这些棉花什么算细什么算粗什么长度最好用,这就需要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分辨。
  技术是在改良,可成品却已经有了。
  第一匹棉布出来后的几日,第一件棉衣便正式现世。
  它的模样很丑,不过李承乾还是郑重其事的将其收藏起来,作为......陪葬品。
  虽说十几岁的少年为自己准备陪葬品,看上去就有奇怪,可想到棉衣所带来的进步,李承乾咬咬牙倒也能忍受下来。
  若干年后,后人们打开自己的墓穴,掏出件丑陋的棉衣一看。
  嚯,中国棉衣之父啊。
  就很牛皮。
  除开这两件大事与诸多小事,李承乾这段时间更多是把目光放在了李泰身上。
  上一次,他心中闪过某个念头。
  培养李泰当皇帝......
  经过他后来仔细思索后,发现可行性非常高。
  只要自己不当皇帝,那么无论是名义还是年龄大小的因素,李泰都有绝对的优势胜过李治。
  唐高宗,怕是要无了。
  而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皇帝,需要做些什么?
  前三日,李承乾毫无头绪。
  中三日,脑海中细节纷纷。
  后三日,他将其一分为二。
  把合格与皇帝分开,局势瞬间明了不少。
  非嫡长皇子想要当皇帝,哪怕身份足够,也还需要无数大臣的支持。
  将其具象化到李泰身上,那就简单多了。
  国子监!
  只要李泰能在国子监内成为领袖,那么十年二十年后这群人必然会是李泰最大的助力。
  待李世民传位,李泰的支持率绝不会低。
  皇帝位置解决了,那么合格呢?
  李承乾就算不想自己去受这份苦,他肯定也不愿让一个会让大唐走下坡路的人去当皇帝。
  所以,他为李泰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学习计划。
  核心问题:当皇帝要懂什么?
  答案:可以不精,但什么都要懂一点。
  具象化:走一走三省六部。
  是的,唐朝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这些部门中几乎涵盖了大唐九成九的政事。
  只要李泰能每个部门都走上一遭,认认真真去做做事,以后当了皇帝还能什么都不懂吗?
  那必不可能。
  这放在后世,也可称之为实习。
  甚至李承乾将具体的安排给已经给李泰列好了,只要李泰跟着步骤走,那百分之一万能当上皇帝。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六部又分别成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其重要性,一目了然。
  届时,再给李泰安排一个类似救火员的职位,有事就得顶上,出问题就得背锅。
  这样下来,每个部门待两年,还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是,累是累了点,苦是苦了点,有时候受些委屈也是在所难免。
  但,跟当皇帝比算什么?
  什么都算不上啊!
  刚好还可以通过六部磨练他的心智,锻炼他的城府,可谓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
  而且如果只想到了这一层,那还是太浅了。
  李承乾不傻,他故意给李泰设置这么多难题,还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当站在其背后的男人。
  政事有难题,李泰处理不了了怎么办?
  找大兄!
  同僚有私心,方案推不动了怎么办?
  找大兄!
  如此下来,等李泰当上皇帝后,自己直接隐退,当一个逍遥王爷岂不痛快?
  对于这项至尊套餐,李承乾有着十足把握。
  当然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事还得一步一步来。
  就以目前的情况,李承乾当先要做的,就是让李泰在国子监内彻底扬名,给他塑造一个完美人设。
  李泰素来以聪颖绝伦、才华横溢闻名,全身上下唯一的破绽就是没有诗才。
  但这个破绽对于李承乾来讲,完全不是问题。
  先前是七月低,最近的节日是七夕。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秋夕》
  《乞巧》
  这三首诗词,就是李承乾废了七个时辰、八盏茶,才指点李泰作出来。
  过程有艰辛有绝望,好在他终究是挺了过来。
  其目的,就是要让李泰在七夕文会上一鸣惊人。
  而结果,则是完全在李承乾的预料之中。
  两日前七夕文会开始,作为文人骚客最为密集的国子监,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等机会。
  由孔颖达亲自牵头,六大博士共担评委,据说还请来了颜师古、王琰等知名大儒观礼。
  数百名监生共同创作诗词,讲道理那场面应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局面。
  可后来,据参会者所言:
  若那夜逼共一斗,越王殿下独得十二斗,参会人员共欠越王殿下两斗。
  就特么离谱!
  也就是在那一夜过后,李泰身上多了一个标签。
  七夕诗王。
  无数人都在议论纷纷,家家户户都挂上了那三首诗词。
  更有甚者公开喊话,今年表白不听别的,就爱这三首。
  一时间,李泰风头无两。
  讲道理这些东西李承乾都无所谓,唯独只有一点耿耿于怀。
  那就是长安城内数名花魁在得知这三首诗词后,当夜便表示若越王殿下至,必倒履相迎秉烛夜谈。
  夜谈?
  谈什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