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回长安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庭院内。
  云汐汐刚开口,李承乾便笑着解释道:“上面这件是没有袖子的圆领上衣,我叫它为短袖,下面这条是裤腿到膝盖处的......嗯,算袴裤吧,不过我叫它短裤。”
  短袖、短裤。
  这倒也形象,而且看着较为宽松的样子,在夏天穿着想来也能凉爽一些。
  云汐汐心中了然,随后指着最后一个图案,好奇道:“那这又是何物,为何如此奇怪?”
  “这个......咳咳。”
  李承乾声音中罕见的流露出一丝赫然,干咳几声后才强自镇定下来,一本正经道:“此物孤称它为内裤,两条腿从上方经过,再从下方的两个窟窿钻出来,最后将其绑在腰上。”
  随着李承乾的述说,云汐汐下意识在脑海中模拟出景象。
  然后,脸上隔着面纱都能清晰的看见红润。
  “殿...殿下。”
  云汐汐急的想哭了,以为殿下又是在轻薄她。
  但谁知李承乾的声音却愈发自然,甚至带着些大义凛然的感觉说道:“你可不要小瞧这内裤,它的作用可是很大的。”
  “第一是舒适性,能大面积用得起上等布料的百姓可不多,平日里若是穿裙袍也便罢了,但若是穿质地粗糙的袴裤,则会极不舒服。”
  “第二是美观,多一层内裤的遮挡,也能减少意外走光的问题。”
  “而最重要的还是第三点。”
  说到此处李承乾顿了顿,一本正经道:“你可知神医孙思邈?”
  孙神医,这当然听过。
  云汐汐下意识严肃了不少,点点头等待下文。
  李承乾接着道:“孙神医曾说过,内裤对于男女来讲,有一项共同的作用,那便是可以保护其不被邪气侵染,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当真如此?”云汐汐惊讶道。
  李承乾肯定道:“当然。”
  要知道疾病可不分古代现代,不少妇科疾病在很早就有了记载。
  虽说古人鲜有把这些事拿到明面上来讲的,但私下的交流教导却也不会缺失。
  此时听见孙神医竟然有了防止某些疫病的方法,云汐汐也不再羞涩,理所当然的反问道:“为何孙神医不将此法广而告之,让天下百姓都能避免呢?”
  李承乾呼吸一滞,随即轻叹道:“孙神医心怀天下又不愿为名声所累,所以请我来做成此事,这也是我为何要让你跟着我走的原因。”
  通了,一切都通了。
  难怪当初殿下看见那些衣物,就一直像小娥探听自己消息。
  原来是孙神医请殿下来造福天下百姓,却没想还被自己所误会了。
  云汐汐微微福身,歉意道:“殿下心怀天下,那日是妾身无礼了。”
  李承乾一脸大气,淡笑道:“只要能为百姓谋得福祉,受点委屈不算事。”
  这一刻,云汐汐仿佛看见了光。
  .
  送走云汐汐后,李承乾倒是皱眉沉思起来。
  或者说,是反思。
  他是个很懒散的人,来到大唐这么久,要说目的吧,也就两个。
  第一,掌控自己的生死。
  古代没有现代那么清晰明了的律法保护,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也不是闹着玩的。
  虽说贵为太子他所面对的风险要小上许多,但依然还是有。
  更何况太子这个身份既是保护也是催命符,因为他吃不了皇帝的苦。
  不当皇帝还能掌控命运,这里面还有不少功课得做。
  至于第二点,那就是舒适的活着。
  重生一世,有能力了他自然不愿泯然众人,打一辈子工。
  所以很多时候他都是尽力适应唐朝的生活,不得已时才搞些后世的东西出来改善一番。
  但也仅此而已。
  可今日与云汐汐说这内裤一事时,云汐汐条件反射般说为何不广而告之造福百姓,确实给了他不少刺激。
  女性穿内裤可以预防疾病。
  男性穿内裤可以把根和蛋崩住,避免因长时间吊着引发静脉静索曲张。
  这是真的。
  所以,既然脑海中明明有不少造福百姓的想法,为何不去做呢?
  李承乾自认并非自私之人,思索半晌也只能把原因归结到还没混熟上。
  不过经此一事,他倒也决定尽些绵薄之力,算是改善百姓们的生活。
  良久之后.....
  他提趣÷阁在纸上写下衣食住行四个字,又在衣字上画了个圈。
  衣服,自蒙昧时代结束,便一直陪伴人类的一生。
  甚至孔颖达在为春秋左传注义时还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见人们对衣服的看重。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身边刚好有个制衣的人才,所以李承乾直接把衣作为了第一步。
  唐朝百姓穿的衣服几乎都是粗麻布衣,透气性还行,但御寒方面就差了不少。
  很自然的,李承乾便想到了棉花这样神器。
  棉花,古称白叠子。
  据史料记载,棉花早在秦汉时期便传入中国。
  不过因其开花时较为美丽,那时人们只作为观赏性植物来对待,真正利用起来时已经到了南宋时期。
  “只要有就行。”李承乾嘴里嘀咕。
  按照天朝上国的排面,他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只要是亚洲地区有的产物,在东西二市中少有寻不见的,甚至非洲地区的产物也不少。
  棉花易寻,唯独就是种植起来会很累。
  但对于这点,李承乾想到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心中也只剩下一道念头。
  棉花,算是撞到枪口上了。
  .
  次日清晨。
  李承乾一行人坐上了回长安的船只。
  经过这几日的时间,岐州刺史把后续基本处理妥善。
  最开始时那群商人还不觉事有多大,以为所有人联合在一起官府不会做得太过分。
  毕竟有句话不是叫法不责众嘛。
  再说真要把他们一锅端了,这岐州城不得大乱啊。
  然而最后事实证明,他们想多了。
  官府以扰乱市场为由直接对他们做出处罚,每家商户罚十一的财产,且今后不得经商。
  然后一纸公文,让岐州城内愿意经商的百姓踊跃试验,官府对此有一定的激励措施。
  仅仅三日时间,在百姓还没感到什么变化时,城内所有商户已然换了批人。
  然后,物价回落。
  等他们反应过来,刺史大人又亲自证实过后。
  无数百姓涌到渭水河边,却已看不见船舶的影子。
  只能朝着长安方向,一拜再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