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送老李火药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话分两头,万一造反成功了呢?
  这件事不管原主是怎么想的,反正他自己是没有想过。
  压根没有可行性。
  且不说像李世民当年在玄武门那样逼宫,然后软禁起来等着禅让。
  就算当场把李世民砍了,回头那些大臣们转手就能扶持自己的弟弟们上位,甚至太上皇亲自出山也轮不到自己。
  就在李承乾冥思苦想破局之法,脑海中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时,一道灵光闪过,突然有了对策。
  “可行,两种都可行。”
  躺在床上的李承乾腾的一下坐了起来,眼神明亮。
  “一个刚到底,一个是认怂。”
  “历史上曹操就很刚,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唐初和汉末有一点点差距,自己和曹操也有一点点差距,所以,最好还是得选第二种?”
  沉吟片刻,李承乾很快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刚到底显然有些异想天开,那么认怂就必须有诚意。
  至于如何才是有诚意的认怂...
  这一点有着来着后世的知识做支撑,李承乾觉得实在是太简单了。
  就像水浒传里,那一百零八个造反头子,为什么后来能被招安,显然是因为他们已经展现过自己的力量,宋朝廷也不是完全奈何不了他们,只是没必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这又和后世许多例子相似了,就像是做了坏事,只要自首,从情节上来讲都是可以降低一些处罚期限。
  例子不是非常恰当,但道理是相通的。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造反若是直接失败,自己还有说话的机会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
  这一点,李承乾不敢赌。
  只有自己造反成功了,才有机会安安稳稳的把想讲的话讲出来。
  所以。
  认怂,那也得取得胜利之后。
  就目前的情况,也可以称为阶段性胜利。
  三日后的逼宫,许胜不许败。
  确定了对策,李承乾心中的压力总算了小了一点。
  至少是看见了活路。
  毕竟作为一名穿越者,只要能活着度过这次危机......
  那后面,天高任鸟飞!
  怪也怪原主是真的傻,之前和侯君集密谋的时候居然搞传书这一套。
  原主倒是老老实实的看完就烧了,但谁知道侯君集有没有留下来。
  不然按照他自己的想法,现在就去举报侯君集造反。
  背刺啥的,没难度。
  .
  夜已深,
  李承乾在宫殿内来回踱步,门外守着的宫女见太子殿下起身,连忙拿着外衣过来披上,却听见殿下口中说了个陌生的词语。
  “火药!”
  “殿下,何为火药?”侍女小心翼翼的问道。
  “嗯,这个你不用管,明日你记得外出给我采购些硝石,硫磺,木炭。”
  李承乾摆摆手,又接着说道:“对了,再买些细竹和小瓦罐回来。”
  看着侍女领命躬身退下,李承乾微微一叹。
  没想到晚上忽悠侯君集的秘密武器还真得搞出来。
  毕竟,友军的战力真不一定能行。
  土火药,配方什么的自己清楚,有材料就非常简单。
  而效果,这一点更不用担心,唐初连火药的影子都还没有,第一次面世总是惊人的。
  就算简易版杀伤力不大,但至少声音响亮,光效也唬人。
  这样也就够了。
  只是令李承乾有些郁闷的是,别人穿越都是把火药妥善保存后献给皇帝,唯独自己...
  点燃了献上去。
  .
  翌日,
  侍女早早的把硝石硫磺等物品买了回来,她虽然不知道殿下为何要买这些物什,但眼见这大婚临近,想来应该是为了此事做的准备。
  是以,侍女退下前道了一句:
  “殿下对婚事这么上心,可见太子妃也是福缘深厚呢。”
  这就很尬。
  大婚之日,造反之时。
  “真不是个东西啊。”
  李承乾默默感叹了一句。
  在这件事里,就算从皇帝到太子再到那几个皇子、大臣们都有错,但这个未过门的太子妃必然是一点错也没有的,但偏偏她受到的伤害还是最大的。
  只是现在这种情况,李承乾感觉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河,没有办法将方方面面照顾周全。
  “罢了,只能以后有机会多多补偿。”
  暂时停止思考大婚的事情,李承乾把目光投向了侍女买回的材料上。
  多。
  特别多。
  将其一一拿在手上看了看后,李承乾有些头疼了。
  木炭没问题,硫磺也没问题,唯独这硝石......
  实在是太原始了!
  当即又吩咐侍女们赶紧搬了一些锅碗瓢盆等工具进来,然后在侍女惊讶的目光中,李承乾拿着锤子锤起硝石来。
  这也是制作火硝的方法。
  先给击碎开来,随后加水过滤,最后在放在瓦罐里面猛蒸,剩下的白色结晶才有用。
  虽然作案环境简陋,配套设施也差劲,做出来的硝石成色不怎么样,但李承乾也不在意这点。
  本来做火药就是为了听个响,看个花,威力不威力的都是次要的。
  甚至还要防止纯度太高,一炮把李世民给干掉了,自己肯定要跟着陪葬。
  在李承乾埋头苦干的时候,东宫内部也是一派火热景象。
  张灯结彩,披红挂吉。
  太子大婚,这放在封建时代,那妥妥是一等一的顶级盛事,甚至普天同庆这些词语就是为了这种情况而造出来的。
  根据周礼,士子结婚分别有六礼。
  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不过李承乾是皇子,自然用不着纳彩,也就是上门提亲,只需要皇帝亲自指婚便可,然后由内务府行文布告天下,由钦天监选取指婚吉日。
  届时,女方父亲在乾清门面北而跪,礼赞大臣宣读旨意,这就是指婚。
  而后的五个环节基本一样,都是先算算日子,然后根据到了哪个环节,再做什么样的事。
  咦,
  都需要先算算日子?
  咳咳,先不谈袁天纲和李淳风的事儿。
  说回东宫内部。
  虽说是一派火热朝天的景象,但在内务府的安排下,丝毫不显得杂乱。
  哪块石头放在哪,哪片布又应该挂在哪,放多远挂多高在宗礼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所有侍女太监只需要在内务府的吩咐下行动就行,连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没有,这也极大的方便了李承乾,安安心心搞自己的科研事业。
  骄阳西去,天色渐暗,
  捣鼓了一天敲和煮李承乾的终于把硝石全部提炼了一遍。
  接下来,就是配比的事情了。
  就在此时,听见了贴身太监的通禀。
  “殿下,长孙家庆求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