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数量和诡道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后呢?”李太后问道。
  来报信的军士看了看旁边的卢太妃,欲言又止。
  李太后喝道:“说!”
  这军士将脑袋一低,说道:“安王叛敌!”
  “噗通。”
  卢太妃又晕了……
  如果可以,卢太妃希望自己永远别醒过来。曾经她觉得人只要活着,活的够久,就一定会有希望,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可这会儿,她知道了,人活久了什么都能见到,除了希望,还有失望。
  门外,有人正在报战前情况给李太后。
  “东夷大军在城外叫骂,并让安王在阵前喊话,劝说我们开城门投降……”
  李太后略微点了下头,表示知道了,嘱咐道:“随他们去,不用管,抓紧一切时间休整。”
  在听到自己小儿子于阵前劝降后,卢太妃耳朵就开始嗡嗡的,后面说的那些,她什么也听不进去了。
  耻辱啊,如此奇耻大辱竟然是自己小儿子给自己的,如今她连死都不敢了,她怕去地下见到先帝,见到卢氏列祖列宗,无颜已对……
  卢太妃恨得咬牙切齿,使劲锤了一下床铺,然后又闭上了眼睛,实在是不想面对这一切啊。
  在门外的李太后听到里面的动静,也没敲门或者打招呼,直接推门而入,来到床边。语气中不含任何情绪的说道:“卢唯月,有些事情必须要和你商量一下。”
  这是李太后第一次叫卢太妃的全名,以前都是……额……以前她从不主动搭理卢太妃,所以也就不存在称呼的问题……
  卢太妃睁开眼睛,却没有动,她盯着眼前的丝绸床帐,并未接李太后的话题,她问道:“李洛,你明知道自己要死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多和你儿子们相处一段时间呢?”
  明明是自己的名字,可李太后听着很是陌生,她已经很久没有人叫她的名字了……那些故人,要么不在了,要么身在远处。离的近的,一个现在正在城外,与自己敌对,还有一个就是躺在这里的卢太妃了……
  想到这里,李太后多了些耐心,她在旁边坐下,缓缓说道:“我兄妹四人,父亲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对兄长们很是严厉,对我却极为纵容。好在他镇守边关,常住军营,不能长期给我撑腰,不然我怕是要成了混世魔王了。幼年时也曾哭闹着要找父亲,可后来慢慢便习惯了,习惯了他不在身边,习惯了思念。再后来,他们说父亲战死,大约是因为没有见到尸骨吧,我心里总觉得父亲没死,依然在外为国征战,也就没那么难受。我想,如果他们看不到我的尸骨,大约就不会那么难受吧。”
  说道李老将军去世的事情,卢太妃想了想问道:“是平宁关战役吧?”
  李太后点头。
  当年平宁关战役,夏国上下几乎童叟皆知,老李将军拼着全军覆没,硬是将敌军死死拦在国境线外,直到援军到来。没有尸骨送回,甚至没有墓碑,这是李老将军要求的。将他火化,骨灰撒在边关,他要死后继续镇守边关……
  想到李家故去的人皆是战死砂场,再想起昨夜自己见到的攻战场面,那是眼前这个女人经历过无数次的,正是千千万万她这样的人将敌人一次次的挡在外面,才有自己亭台楼阁、锦衣玉食的名门贵女,突然,半辈子的不甘心消失了,她坐了起来,坐的直直的,看着李太后问道:“叛国的将领,国法、军法都是怎么处罚的?”
  李太后看着卢太妃的眼睛,当着一个母亲的面宣判她的儿子,同为母亲的李太后终是不忍心,虽然这本是她来的目的。
  卢太妃下了床,整了整身上的衣服,理了理头发,说道:“先帝说,范阳卢氏,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我家随不曾为国镇守边关,战死沙场,却也为了这江山社稷,呕心沥血,世代忠良。如今出了这样的逆子,于国于家都容不了他。国有国法,军有军规,按这法规行事。”
  世人都说世家贵族,贵在风骨。可风骨是个什么玩意儿,李太后一直搞不明白,看到卢太妃那坚定、平静的眼神,她脑子突然就明白了,这就是风骨!终于,她开口说了一个字:“杀!”
  卢太妃点头:“那就如此。”
  城外的叫嚣声激怒了武阳城的民众,将士们为了保卫他们的家园已经流血又流汗了,怎可再受这样的侮辱?!他们自发的跑到城墙下,自告奋勇,要上城楼骂回去。这军民同心,相互爱护的样子大大的鼓舞了守城将士的士气,燕王见状,索性让人从中选了三个公认嘴炮战力极强的人,来到城墙之上发起“回击”。
  这三人分别是城东的赵媒婆、城西的无赖二狗子、以及城东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刘老爹。和能动手绝对不吵吵的兵士们不同,这三人加一起将语言的攻击力发挥到了极致。对方若是污言秽语,二狗子绝对比他们还要污言秽语;对方若是好言劝说,讲道理,那还没人讲的过刘老爹,各种引经据典、生拉硬拽,说的对方“战将”险些被气的口吐鲜血,满脸通红的晕了过去,被抬下了战场。敌军见道理讲不通吧,那就不讲理吧!赵媒婆那可是嘲讽技能点满了的人物……
  李太后带着卢太妃来到城墙,看到了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她拍了拍卢太妃的肩膀说道:“你这大儿子倒是养的极好!”
  卢太妃:……
  阅兵的主要意义是检查军队的战斗力和鼓舞将士士气、向敌军示威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出现了阅兵活动。在当时,作为华夏北方部落首领的禹,他为了扩大势力范围而向南方地区发展,曾在现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华夏南方地区的部落首领们会盟。在这次会盟当中,士兵们手持兵器、载歌载舞,除了表达对南方各部落首领的热情欢迎之外,更像是在他们面前展现出自身威武庄严的精神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战乱交替、纷争不断,因而作为展现军队实力的“阅兵”活动也就显得愈发频繁。在当时,起初的阅兵是伴随着狩猎仪式而开展的,即军队列阵以待,君主在阵前用弓箭射杀猎物之后再检阅士兵人们将这种活动称作“搜”(意为春天打猎),此后,随着当时局势的发展,又增设了定期检阅战车的内容,而时间则规定为五年一次,所以与“搜”相对,被称为“大搜”。
  秦汉时期,“阅兵”作为国家重大礼仪的一部分被正式确立起来,由于此时期崇武之风盛行,帝国的统治者们十分注重阅兵所带来的意义,所以在此时期出现了有关阅兵的规章制度。
  虽然所属空间不同,但此时的夏国也有了完整的阅兵规章制度。
  夏国分北军和南军。两军职责、任务不同,编制和日常训练等也皆有差别。
  北军属于作战部队,此时集结至此的共有六军。一军八营,一营两千人,分前后左右中曲部,中为护军,前后左右为司马。一部四百人,设司马,一部二曲,设军侯,一曲二百人。一曲二屯,设屯长,一屯一百人。一屯二队,设队率,一队五十人。一队设五什,为什长伍长。
  南军分为郎中令管理的用于守卫京都的部队,以及卫尉管理的禁军。郎中令军队为八校尉,郎中令下是中郎将,南军八校的军队同北军一样,每营二千人,之下编制一样。禁军是天子军,负责皇宫内部安全,卫士没有营设,分前后左右中军中郎将,再加上虎贲中郎将(战车部队)、羽林中郎将(皇帝近卫)、京师中郎将(不跟皇帝走,就负责京都安全),卫士数量不固定,有时候千人,有时候数万人,具体数量只有皇帝本人才知道。现在姬明泽也知道了。
  其实他宁愿他不知道,此次出征对外宣称六十万大军,可实际上满打满算也不过十来万。这水分太大了,牛皮吹成这样,他虚的慌啊……
  姬明昊安慰弟弟:“夸大数量很正常,大家都这么做。我们首先要在气势上压倒敌军!”
  姬明泽:“可是真的没有这么多人啊……”
  姬明昊:“所以啊,我们全部打他们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我们有后手,虚虚实实,兵者、诡道也!”
  姬明泽:“很有道理,我现在想知道,对方有多少人?”
  姬明昊想了下,说道:“东夷和三叔的人加一起号称八十万,实际上我估计也就十来万吧,饥荒,哪来那么多兵啊?!”
  姬明泽:“哥,你估计……就是说,具体也不知道,敌方也对我们“诡道”呢……”
  听到这话,姬明昊认真思考了一下,说道:“嗯,刚我想了一下,要不要索性说咱们百万大军,后来想了一下,以少胜多更显武威,就六十万,不改了!”
  这点姬明泽认同,就好像当年李太后的三千重骑和河西五万守军,就把西戎的三十万大军打回家。的确是更显军威……
  不对……当年传说中的三十万西戎大军……实际到底是多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