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年那夏天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胡杨坐在家门口池塘边的榕树下的石板凳上剥着花生,嘴里哼着这首在这个时空尚未诞生的歌。
  偶尔将刚刚剥好的花生往上一抛,张大嘴巴去接,散发着油香的花生米落入口中。
  看着筛子中所有花生都剥干净了,胡杨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这是前几天生产队花生收成晒干后分的,除了大部分留着换油,剩余的都会剥好将它炒熟。
  将锅烧得滚烫,再把油放下去,让半个锅都沾上油,等到要冒烟的时候,再把花生下锅。
  翻炒十多二十分钟,撒上些许盐,起锅后放凉,留下一点点当天吃,其他的封存在玻璃瓶子中,每天早上喝粥的时候就倒一点出来,简直就是人间最好吃的东西。
  胡杨边想边用手轻轻的拨着鲜红圆滚的花生仁,随手在上面写下:“1977年9月8日,16岁”这几个字。
  还没写完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记忆也渐渐被唤醒。
  上一世的自己,在路口将一个只顾着低头玩手机不看路闯红灯,即将被泥头车撞上的小姑娘往后一拉,正常情况下是有惊无险。
  然而,胡杨不知怎么滴,却扑向泥头车,再次醒来时,竟然重生在四十多年前。
  七十年代,是纯真时代,也是个生活艰难,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
  但那时候的人很容易满足,也确实很纯朴,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年代。
  胡杨写下这几个字后,抬起头,眨眨眼睛,思索了一会。
  嘀咕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概再过一个月,人民日报就该刊登出高考恢复的消息了。”
  “除了政治和语文作文没把握拿到满分,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些应该没太大问题。”
  “还是要抓紧时间复习下政治才行,时间太久了很多东西都忘记了,答不出来倒无关紧要,最怕是自己文思泉涌写了不该写的东西,那就完蛋了。”
  胡杨默默的想道。
  突然一道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胡杨,有你的挂号信。”一声吆喝从左侧道路拐角处传来。
  转头望去,一辆黑色的28寸自行车正疾驰而来。
  是邮递员陈叔,他正卖力的蹬着脚踏驶过来。
  “陈叔,今天怎么这么早?”胡杨站在茂密的榕树下,等他停稳自行车后才笑着问道。
  平时他往村里送信,都是在上午十点前到或者下午五六点之后的,那时的温度都不是很高。
  皮肤黝黑的陈卫东咧开大嘴说道:“今天局里开全体会议,中午开完会吃完饭,就赶紧下来把信给送了。”
  说着,穿着猪皮鞋的大脚往后轮自上而下灵活一拨,脚撑落地。
  然后打开绑在凤凰牌自行车尾凳上的绿色邮递包,从里面掏出一封黄色的挂号信。
  “来,你在这里签个字。”陈卫东指着信封上面的回执单笑道。
  胡杨轻车熟路的在签名处写下自己的名字后,接过信封。
  然后目光落在他的衣服上,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的确良衬衫,的卡裤子,猪皮鞋,穿这么好,你们今天开的是表彰大会?你领奖了?”
  的确良并不良,本质是化工产品涤纶。
  优点是挺阔耐磨耐穿,穿在身上走出去回头率百分百,相亲成功概率幂指数上升。
  缺点一大堆,冬不保暖,夏不透气,比真丝还贵,价格一点都不亲民。
  但时代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和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可以肯定的是,的确良是现时最时髦最流行的衣服布料。
  陈卫东这身行头没有三四十块钱是下不来,而且钱还不是关键,布票才难搞。
  听到胡杨的话,陈卫东脸上的笑容就更盛了。
  “侥幸被评上地区劳模。”他不好意思的挠挠头,眼中洋溢着喜悦。
  胡杨冷哼一声,不服气道:“陈叔你太谦虚了,就粤西港城专区而言,要是连你都评不上劳模,谁还有资格?”
  虽然知道胡杨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也知道他的话有夸张成分。
  但好听的话谁不爱听?更何况说的还是他最得意的事情之一。
  此时陈卫东看他的眼神,要多亲切有多亲切。
  稍微商业互吹几句后,张卫东的脸皮还是不够厚,败下阵来。
  “哎,你看看《革命故事会》编辑给你的回信,我这里还有隔壁村子几封信没送。”说完,就骑着他那辆凤凰牌豪华自行车走了。
  “路上骑车注意安全哈。”
  没一会,就看到他消失在前方道路拐角处。
  胡杨再次坐了下来,小心的拆开信封,不能轻易浪费。
  旧信封还能装钱或者粮票等东西,所以要慢慢从封口的地方撕开。
  拆开信封后,微微倾斜,最先滑出来的是一张汇款单。
  金额那栏写着:叁拾肆元贰角。
  顿时,胡杨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34.2元,在后世也就一顿稍微好点的快餐钱。
  但在这年代,却是一趣÷阁不小的款项,城里人流传着“三十六元万岁”的说法,意思是一个刚出师的工人每月工资是36元。
  因此,看到这次《革命故事会》寄过来这么多稿费,胡杨还会蛮自得和骄傲的。
  重生后,他做了三件事:给杂志报社写故事和小说、重新拿起书本学习、改善家里生活条件。
  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稿费是他除了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外,唯一合法且不受非议的收入。
  也是最符合他高二毕业生的身份,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只不过现在还不好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无论放在哪个年代都是真理。
  前世,他如诸葛亮六出祁山那般,参加了六次高考。
  家里都差点被他拖垮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最后一次诸葛亮积劳成疾身亡五丈原,胡杨成功考上中专。
  直到毕业当了老师后,家里的条件才慢慢好转。
  所以,在得知这是1977年后,他就开始为中断10年,即将恢复的高考作准备,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将汇款单塞入信封中,抽出里面露出的信纸。
  两张黄白杂乱交错的劣质信纸,两面都写满了字。
  写一页太浪费了,会遭报应的。
  翻开信纸,纸上清秀的字体瞬间映入眼帘。
  胡杨:
  见字如面,你的来稿我部均已收到,经过大家商量,决定采用其中三篇。分别是《我在山顶永唱东方红》、《在党的指挥下,我觉悟了》和《吕后篡权》,稿费共计34.2元。你核对是否有误,若有,下次来信请说明。
  有些事提前跟你说,《革命故事会》准备更改故事内容比例,其中红专歌颂等故事题材从之前的九成降低到八成,并逐步下降至五成,提高民间故事和劳苦大众相关的故事类型……
  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我觉得很有特点,很特别。不过在文学基础方面略有欠缺,我希望……
  ………
  ………
  最后就是你拜托我帮忙打听的事,8月8日,总设计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明确指示,确定恢复高考。
  但哪些人可以参加,具体条件等,尚不清楚,等我打听到会第一时间给你打电报的。
  从你之前让我帮你购买《数理化自学丛书》等书本资料开始,我就知道你是个有心的人。
  现在我也要开始复习,准备迎接即将恢复的高考,希望我们都能够如愿以偿,加油!
  此致
  敬礼
  何玉
  1977.8.2

章节目录